[发明专利]一种封堵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45789.2 | 申请日: | 2018-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332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程杰成;周万富;周泉;吕杭;韩培慧;王鑫;刘向斌;曹瑞波;孙刚;王庆国;高淑玲;王力;李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2 | 分类号: | E21B43/22;E21B33/13;C09K8/512 |
代理公司: | 大庆知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115 | 代理人: | 张海霞 |
地址: | 北京市东***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封堵 聚驱后 优势 渗流 通道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油田化学领域,属于针对油田的一种封堵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的方法。本发明有效解决了现有封堵方法封堵优势渗流通道的同时对中低渗透层的伤害,而且解决了聚驱后难以深部定点封堵的问题。首先制备低初粘可控凝胶调堵剂,将制备好的调堵剂分为四个段塞注入地层,利用低初粘可控凝胶调堵剂本身的自然选择功能以达到调堵剂选择性地进入要求封堵的高渗透层段,使调堵剂不进入或少进入不需要封堵的中低渗透地层,实现定位定点调堵。本发明具有只封堵优势渗流通道,减少调剖段塞数,简化了调剖施工流程等优点。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油田开发用领域,属于一种针对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实现深部定位定点封堵的方法。
背景技术:目前常用的封堵方法是靠选择性注入工艺,在一定的注入压力条件下,向地层中注入常规凝胶调堵剂或者颗粒类调堵剂,对优势渗流通道进行封堵。该方法无法对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进行封堵、调堵剂进入高渗透层的同时也污染中低渗透层;同时该方法无法实现油层深部的定点调堵,而且在油田现场进行封堵时,所采用的调剖段塞数较多,需要频繁调整段塞组合以达到封堵效果,操作复杂。
发明内容:本发明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聚驱后调堵的解决办法。本发明只封堵优势渗流通道、不伤害中低渗透层,而且可实现聚驱后深部定点封堵的目的,并且减少注入段塞轮次,简化现场调堵操作。
一种封堵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筛选调剖井:分析油田区块的开发简况和油层动用情况,选择聚驱后注入能力高、动用状况不均衡、注入压力低、井下管柱状况良好,无套损、近3年内周围无新钻井的注入井;
b、制备低初粘可控凝胶调堵剂,该调堵剂按重量百分比由下列成分组成:0.05%的聚丙烯酰胺、0.2%的Cr3+交联剂、0.01%的水杨酸、0.05%的氯化镁、0.05%的尿素和0.02%的亚硫酸钠;
c、调整剖面半径为50~70m,计算低初粘可控凝胶调堵剂体系的单井注入量V=H×π×R2×Ф;
其中:V—低初粘可控凝胶调堵剂注入量,m3
H—砂岩厚度,m
R—调剖半径,m
Ф—单井层段的孔隙度,%
d、注入井进行调前示踪剂测试;
e、对调剖井进行第一段塞注入,采用浓度为1000-1500mg/L的低初粘可控凝胶调堵剂,调剖剂量占单井注入量的22-25%,整个注入过程压力升高幅度控制在0.5-1MPa,施工周期为20-30天,低初粘可控凝胶调堵剂可进入油层深部对高渗层封堵;
f、对调剖井进行第二段塞注入,采用浓度为500-1000mg/L的低初粘可控凝胶调堵剂,调剖剂量占单井注入量的47-50%,整个注入过程压力升高幅度控制在0.5-1MPa,施工周期为50-60天,进入地层深部进行调整剖面;
g、对调剖井进行第三段塞注入,采用浓度为1000-1500mg/L的低初粘可控凝胶调堵剂封堵近井地带的大孔道、高渗透层,调剖剂量占单井注入量的22-25%,整个注入过程压力升高幅度控制在0.5-1MPa,施工周期为30-40天;
h、调剖井关井候凝15天后,对调剖井进行封口段塞注入,采用浓度为3500-4000mg/L的低初粘可控凝胶调堵剂,调剖剂量占单井注入量的3-5%,施工周期为10天;
j、关井候凝5天后转正常注水。
本发明与现有封堵方法相比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只封堵优势渗流通道,注入调堵剂只进入高渗透层,不进入、伤害中低渗透层;
2)、本发明可实现聚驱后深部定点封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4578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