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波合成聚醚醚酮粉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43261.1 | 申请日: | 2018-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245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1 |
发明(设计)人: | 杨敏;侯天武;李仲辉;张小玲;尚书勇;邓国伟;傅小红;杜琳;陈聪地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C08G8/02 | 分类号: | C08G8/02 |
代理公司: | 成都东唐智宏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61 | 代理人: | 罗言刚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口烧瓶 制备 加热反应 聚醚醚酮 微波合成 二氟二苯甲酮 环丁砜溶液 冷凝回流管 温度传感器 对苯二酚 干燥过程 高纯氮气 恒温反应 搅拌装置 阶段步骤 聚合产物 熔融处理 无水碳酸 碳酸钙 总投入 称取 排出 熔融 洗脱 生产成本 冷却 微波 生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波合成聚醚醚酮粉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制备步骤:分别称取4,4,‑二氟二苯甲酮、对苯二酚、无水碳酸镁及碳酸钙,投入到装有冷凝回流管、搅拌装置、温度传感器及高纯氮气的多口烧瓶内;向多口烧瓶内逐步加入2.5~3倍于原材料总投入量的环丁砜溶液;加热反应:利用微波对多口烧瓶反应体系进行加热反应;加热反应经过3阶段步骤完成:熔融处理:对多口烧瓶反应体系升温至150℃,将原材料充分熔融;将多口烧瓶反应体系反应温度升至195℃;将多口烧瓶反应体系的反应温度升至220~230℃,恒温反应60~90min;将物料排出、冷却;经过一系列洗脱及干燥过程,得到聚合产物。本发明提供一种微波合成聚醚醚酮粉的制备方法,节省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的危险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特种高分子材料领域,涉及一种微波合成聚醚醚酮粉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醚醚酮是一种新型的半结晶耐高温热塑性工程塑料,具有优异的热性能、力学性能、电性能及耐化学药品性能。特别适合制作高性能复合材料的集体基材,成为当今最热门的高性能工程塑料之一。
随着微波化学的发展,使微波在化学的多领域内得到广泛的应用。微波作为一种新型的能量供应来源,具有非常多的特性,如加热迅速、高效节能、环保等。近年来大量的实验已经证明微波可以极大的提高一些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使一些在传统加热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提高转化率,同时提高反应速率。微波已广泛应用于自由基聚合、开环聚合、缩聚等各类型反应,因而在高分子合成领域的微波加热方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微波合成聚醚醚酮粉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制备步骤:
1)按照(1~1.1):1:(0.7~0.8):(0.2~0.3)配比分别称取4,4,-二氟二苯甲酮、对苯二酚、无水碳酸镁及碳酸钙,投入到装有高纯氮气的多口烧瓶内;
2)向步骤1)中的多口烧瓶内逐步加入2.5~3倍于原材料总投入量的90%以上的环丁砜溶液,在高纯氮气的保护下开始反应;
3)加热反应:利用微波对多口烧瓶反应体系进行加热反应;加热反应经过3阶段步骤完成;
①熔融处理:对多口烧瓶反应体系升温至145~150℃,将原材料充分熔融;
②将经过①熔融反应阶段的多口烧瓶反应体系反应温度升至185~195℃,反应30~40min,形成酚盐类物质;
③恒温反应:将经过步骤3)②反应后的多口烧瓶反应体系的反应温度升至220~230℃,恒温反应60~90min;
4)达到规定反应时间后,将物料排出、冷却;
5)经过一系列洗脱及干燥过程,最终得到聚合产物。
优选的是,在步骤2)中,所述环丁砜溶液采用质量分数为99%的环丁砜溶液。
优选的是,在步骤3)中,加热反应的微波波长为1~20mm。
优选的是,在步骤3)①中,熔融处理时间为20~180min。
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原材料常温称量投放,避免高温过程引起的氧化反应,提高反应收率;有效降低反应体系温度,对设备及在线监测仪表的要求都大大降低;控温精准,温度靶向性非常出色;极大的降低了能源的使用,节省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的危险性。采用具有特定属性的能量波的形式来提供能量,相较于传统方法,具有能量传递均匀、受热快、热损失小等特点,在不改变原有原材料配比的情况下,节约了工艺时间,降低了能耗,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师范学院,未经成都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4326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