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磨损度判断的安全型秋千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41424.2 | 申请日: | 2018-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991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7 |
发明(设计)人: | 蒋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蒋梅 |
主分类号: | A63G9/00 | 分类号: | A63G9/00;G06T7/00;G06T7/12;G06T7/6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平横杆 磨损度 圆形吊环 安全型 右竖杆 左竖杆 秋千 穿过 倒U型支架 乘坐位置 有效判断 秋千绳 椅座 游客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磨损度判断的安全型秋千,包括:倒U型支架,被固定在地面上,由左竖杆、右竖杆和顶部水平横杆组成,所述顶部水平横杆位于所述左竖杆和所述右竖杆之间;乘坐椅座,设置在所述顶部水平横杆的下方,用于为游客提供乘坐位置;左侧圆形吊环,穿过所述顶部水平横杆且位于所述顶部水平横杆的左侧;右侧圆形吊环,穿过所述顶部水平横杆且位于所述顶部水平横杆的右侧。通过本发明,能够对秋千绳体磨损度进行有效判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儿童玩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磨损度判断的安全型秋千。
背景技术
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那时,我们的祖先为了谋生,需要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至于后来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春秋时期在我国北方就有了。《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当时拴秋千的绳索为结实起见,通常多以兽皮制成,故秋千两字繁写均以“革”字为偏旁。
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秋千在使用过程中,磨损度最大的部件是吊绳和圆形吊环的连接部,需要一直对吊绳和圆形吊环的连接部保持关注,才能避免因为磨损过度导致绳断而坠落的事故发生,但是,现有技术中缺乏对吊绳和圆形吊环的连接部保持监控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磨损度判断的安全型秋千,替换人工方式,采用电子方式对吊绳和圆形吊环的连接部进行不间断的自动化监控,并将当前绳体最小宽度偏离预设绳体宽度的程度作为磨损度判断的依据,保证了监控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磨损度判断的安全型秋千,所述秋千包括:
倒U型支架,被固定在地面上,由左竖杆、右竖杆和顶部水平横杆组成,所述顶部水平横杆位于所述左竖杆和所述右竖杆之间;
乘坐椅座,设置在所述顶部水平横杆的下方,用于为游客提供乘坐位置;
左侧圆形吊环,穿过所述顶部水平横杆且位于所述顶部水平横杆的左侧;
右侧圆形吊环,穿过所述顶部水平横杆且位于所述顶部水平横杆的右侧;
左侧吊绳,一侧穿过所述左侧圆形吊环,另一侧固定在所述乘坐椅座的左侧,用于连接所述顶部水平横杆和所述乘坐椅座;
右侧吊绳,一侧穿过所述右侧圆形吊环,另一侧固定在所述乘坐椅座的右侧,用于连接所述顶部水平横杆和所述乘坐椅座。
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三个重要发明点:
(1)对秋千中最易磨损的关键部位,即吊绳和圆形吊环的连接部,进行重点图像数据采集和监控,将当前绳体最小宽度偏离预设绳体宽度的程度作为磨损度判断的依据,提高了秋千的安全等级;
(2)在进行图像分割前,基于不同算子的特性和待处理图像的分辨率,选择适应待处理图像本身的算子实现对待处理图像的边缘检测;
(3)在实时图像数据采集时,基于空气介质的吸收系数执行对实时图像数据的图像复原处理,提高了图像复原处理的精度和效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的基于磨损度判断的安全型秋千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当前,缺乏对秋千的绳体磨损度的监控机制,导致人们需要一直留神在上述位置,而不能安心游玩。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发明搭建了一种基于磨损度判断的安全型秋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蒋梅,未经蒋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4142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推动式吊篮秋千
- 下一篇:一种穿门式小型过山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