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制品近红外模型转移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39983.X | 申请日: | 2018-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487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8 |
发明(设计)人: | 臧恒昌;聂磊;王佳月;孙钟毓;范加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359 | 分类号: | G01N21/359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王志坤 |
地址: | 25006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型转移 生物制品 近红外模型 偏最小二乘回归 过程质量控制 波长点数 含量测定 生物血液 算法实现 制品生产 样本集 总蛋白 分辨率 醇沉 主辅 血浆 校正 预测 成功 生产 研究 | ||
本发明涉及属于生物血液制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生物制品近红外模型转移方法。本发明采用Rank‑SPXY校正样本集划分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模型转移的PRS算法实现了不同分辨率不同波长点数主辅仪器的模型转移,建立了用于定量预测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模型。形成了Rank‑SPXY‑PRS的模型转移策略,并成功用于生物制品生产血浆醇沉过程中总蛋白的含量测定研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属于生物血液制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生物制品近红外模型转移方法。
背景技术
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Spectroscopy,NIRS)是介于可见光(Vis)和中红外(MIR)之间的电磁辐射波,美国材料检测协会(ASTM)将近红外光谱区定义为780-2526nm的区域,是人们在吸收光谱中发现的第一个非可见光区。作为广泛使用的过程分析技术(ProcessAnalyticalTechnologies,PAT)工具,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由于快速无损,环境友好型等特点,在制药、食品,农业领域的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可实现含量测定、无损定性分析,更在现场检测,在线控制等功能。近红外光谱分析法的一般应用流程为光谱采集、光谱预处理和模型的建立。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FT-NIR)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分析型的近红外光谱仪,其有着精确度高,重复性好,分辨率高等优点,然而与之相应的是较高的设备使用和维护成本,且较难应用于现场检测。近几年来,随着现场检测、在线生产工艺条件的要求,微型便携式的近红外光谱仪器发展迅速,例如微型近红外光谱仪(MicroNIR1700),其主要特点就是体积小,价格较便宜,与FT-NIR相比灵敏度低,波段范围窄,准确性相对差一点。一个稳健的模型的建立过程是十分复杂和繁琐的,并且成本高昂。
近红外的模型转移技术(calibrationtransfertechnology)是在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为不断提高模型的适用性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其目的是将在一台仪器上建立的校正模型稳健的移植到其它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仪器上使用,从而提高模型的适用性或提高同台仪器所建模型的精度。众所周知,在光谱采集过程中,仪器的稳定性存在多个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将直接影响到模型的适用性能。同时建立近红外校正模型时往往需要测量大量样本的化学值或基础性质作为数据基础,投入大,成本高,因此使用模型转移技术实现模型共享和有效利用非常必要。模型转移可克服样本在不同仪器上的量测信号(或光谱)间的不一致性,通过信号处理以消除仪器对量测信号的影响,不仅使已有模型具有较好的动态适应性,而且可以减少因重复建模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的浪费。且先前更多的研究都是同一厂家的仪器模型转移,因仪器内部结构相似,难度不大。不同厂家仪器的模型转移研究涉及少,内部结构差距大,转移后用于验证的样本量很大等难点。这也是使用者一般不轻易换厂家的原因,最近这些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3998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