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气处理用电加热炉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36154.6 | 申请日: | 2018-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069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7 |
发明(设计)人: | 阮红艺;武春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阮红艺;武春燕 |
主分类号: | F23G7/06 | 分类号: | F23G7/06;F23G5/44;F23G5/5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93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交换器 出气口 加热电炉 进气口 用电加热炉 废气处理 垃圾处理设备 进气口连接 处理效率 大气相通 电加热炉 管路连接 排烟风机 烟气污染 烟气 垃圾处理 烟囱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气处理用电加热炉。该电加热炉包括加热电炉(5)和热交换器(6);热交换器(6)的进气口一(10)通过管路与垃圾处理设备中排烟风机(9)的出气口连接,热交换器(6)的出气口一(12)与加热电炉(5)的进气口连接,加热电炉(5)的出气口通过管路连接到热交换器(6)的进气口二(11),热交换器的出气口二(13)通过烟囱与大气相通。本发明解决了垃圾处理产生烟气污染环境的技术问题,提高了烟气中二噁英、CO等有害成分处理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气处理用电加热炉。
背景技术
现有的垃圾处理主要采用深埋和垃圾处理炉方式。深埋方式占用大量的土地,破坏土壤成分,需要大量垃圾集中运输,导致垃圾堆积,不适用于旅游景点等需要迅速处理垃圾的环境。而垃圾处理炉方式产生的烟气中二噁英、CO等有害成分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污染环境,且适用于处理经过分类的垃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废气处理用电加热炉,解决了占用大量的土地和产生烟气污染环境的技术问题,提高了烟气中二噁英、CO等有害成分处理效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废气处理用电加热炉包括炉体、多个硅碳棒、多个温度传感器、温度信号调理模块和控制器;炉体下方设置有进气口,炉体上方设置有出气口,炉体的进气口通过管路与垃圾处理炉中的除尘装置出气口连接,炉体的出气口通过烟囱与大气连通,多个硅碳棒分层位于炉体内,且沿炉体高度方向分布,多个硅碳棒均通过加热功率放大器与电源连接,多个温度传感器位于炉体内,且多个温度传感器分别固定在炉体的中心、进气口上和出气口上,多个温度传感器通过电缆与控制器连接;温度信号调理模块接收多个温度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并对接收的信号进行滤波、放大和整形,以消除干扰信号并满足控制器处理信号的要求,将处理后的信号输出给控制器;控制器接收温度信号调理模块的输出信号,并输出控制信号给硅碳棒加热功率放大器,通过硅碳棒加热功率放大器对进行硅碳棒通电加热。
同层的多个硅碳棒平行布置,相邻两层的硅碳棒相错布置。
相邻两层硅碳棒轴线垂直相错。
炉体包括外壳、中间保温层和内衬,外壳和中间保温层依次贴合在内衬表面上。
控制器对电加热炉炉温控制采用最高电压控制与PID控制相结合,电加热炉开始工作时,采用最高电压加热,使电加热炉内温度有一个较大的跳跃机会,此时硅碳棒的加热电压100%输出;当电加热炉内温度按较陡的斜率快速上升到电加热炉内目标温度的80%,进入PID调节控制。
所述PID调节控制是指根据同一个温度传感器相邻两次采集的数据之间差值,通过PID控制参数与温度差的对应关系表格,确定PID控制参数,从而确定电加热炉中硅碳棒的加热电压Vo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烟气中的有害物二噁英是废气排放的重要指标,其在800℃的环境中2分钟裂解,在1000℃以上的环境中瞬间裂解,在短时间内将二噁英裂解,需要裂解炉功率极大,且需要足够大的空间;本发明利用从电炉出来的被加热的烟气进入热交换器来加热冷烟气,这样通过烟气的循环加热,实现在短时间内电炉出口的加热到1000℃左右,实现自加热热平衡,提高了烟气中二噁英、CO等有害成分处理效率,节省空间,同时,降低能量损失,起到节能和降低运行成本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废气处理用电加热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控制器的控制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废气处理用电加热炉包括炉体5、多个硅碳棒14、多个温度传感器、温度信号调理模块和控制器。炉体的进气口通过管路与垃圾处理炉中的除尘装置出气口连接,炉体的出气口通过烟囱与大气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阮红艺;武春燕,未经阮红艺;武春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361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