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储能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35493.2 | 申请日: | 2018-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992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发明(设计)人: | 胡俊华;颜金龙;罗嘉明;彭宪州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32 | 分类号: | H02J3/32;H02J3/38;H02J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言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5 | 代理人: | 王茀智;龚清媛 |
地址: | 325603 浙江省乐***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能系统,包括电池系统和储能逆变器PCS,电池系统包括电池模组和电池管理系统BMS,上电时,上电延迟后,多个电池管理系统BMS自动进行主从机识别,各电池管理系统BMS分别检测对应电池模组的状态并发送给作为主机的电池管理系统BMS,作为主机的电池管理系统BMS判定如果电池模组之间的电压压差小于阈值,且无故障报警,则闭合各电池模组的接触器KM1;若电池模组之间的压差大于阈值,先闭合电压最低的电池模组和与最低电压压差小于电压差阈值的电池模组的接触器KM1,储能逆变器PCS开启充电,至电池模组之间的压差小于电压差阈值后,再闭合其余电池模组的接触器KM1,本发明使用寿命长,可依据用户需求增容和减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能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和环境的日益恶化,能源领域的变革迫在眉睫,风光等新能源发电方式应运而生且逐渐发展。
目前的家庭储能系统应用多样化,多采用MOS作为开关控制,在大电流情况下易发生烧毁保护功能失效,并没有告警和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发生燃烧、爆炸等危险;另外目前的产品和PCS没有有效沟通,在发生多级报警时并未采取对电池系统更安全的措施,导致对电池本身的寿命、安全性能伤害最终导致危险发生。且现有储能系统在其运行状态和发生故障后的指示不够明确,不利于用户的使用的维护。还有就是,现有家庭储能系统,在上电时不对其电池系统进行检测,就直接上电,会对电池系统造成损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储能系统,保证了在各电池模组在电压较均衡的情况下上电,有利于保护电池模组和延长电池模组的使用寿命;其电池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方便用户添加和减少电池模组数量,为用户提供便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储能系统,其包括电池系统和储能逆变器PCS;所述电池系统包括多组电池模组,每组电池模组均包括多个串联的单体电池和与电池模组一一对应的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池管理系统BMS与储能逆变器PCS相连,多个电池管理系统BMS可自动进行主从机识别,作为主机的电池管理系统BMS 与储能逆变器PCS通讯;
储能系统上电时,上电延迟后,多个电池管理系统BMS自动进行主从机识别,各电池管理系统BMS分别检测对应电池模组的状态并发送给作为主机的电池管理系统BMS,作为主机的电池管理系统BMS判定如果电池模组之间的电压压差小于上电压差阈值,且无故障报警,则通过各电池管理系统BMS控制电池模组的接触器KM1闭合;若电池模组之间的压差大于电压差阈值,先闭合电压最低的电池模组和与最低电压压差小于电压差阈值的电池模组的接触器KM1,储能逆变器PCS开启充电,至电池模组之间的压差小于电压差阈值后,再闭合其余电池模组的接触器KM1。
优选的,所述电池系统控制单元采集的最低的单体电池电压e,且储能逆变器PCS在时间T内未对电池系统充电,则电池管理系统BMS自动进入休眠状态且断开接触器KM1;
和/或,所述电池系统控制单元采集的最低的单体电池电压e,储能逆变器在时间T内对电池系统充电,则电池管理系统BMS保持接触器KM1闭合。例如e为3.4V,时间T为24小时。
优选的,所述电池管理系统BMS通过温度传感器采集各电池模组的电池模组温度,作为主机的电池管理系统BMS依据采集的多个电池模组的电池模组温度,判断储能系统是否存在电池系统温差大的故障。
优选的,所述电池管理系统BMS分别和与其连接的电池模组的各单体电池连接,采集各单体电池电压并依据单体电池电压计算电池模组电压和模组单体电压值,通过单体电池电压与模组单体电压值的比较判定是否存在单体电池电压不均衡的故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354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