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操作方便的电力施工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34550.5 | 申请日: | 2018-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621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刘梦思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澄 |
主分类号: | H02G1/06 | 分类号: | H02G1/06;B21F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操作 方便 电力 施工 设备 | ||
1.一种操作方便的电力施工设备,其结构包括设备底座(1)、上铝轮架(2)、剪线装置(3)、支撑座(4)、履带外壳(5)、电机(6)、履带(7)、履带松紧调节窗(8)、电缆走向标志(9),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铝轮架(2)设有两个且分别设于设备底座(1)上表面左右侧,所述上铝轮架(2)与设备底座(1)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剪线装置(3)设于设备底座(1)上表面右侧且位于上铝轮架(2)右方,所述剪线装置(3)与设备底座(1)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支撑座(4)设于设备底座(1)上方并且两端分别与上铝轮架(2)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履带外壳(5)设有两个且分别设于支撑座(4)上表面,所述履带外壳(5)与支撑座(4)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电机(6)设于支撑座(4)下表面左侧并与履带(7)电连接,所述履带(7)设有两个且分别设于履带外壳(5)内部,所述履带松紧调节窗(8)设有两个且分别设于履带外壳(5)上表面左侧,所述履带松紧调节窗(8)与履带外壳(5)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电缆走向标志(9)共设有两个且分别设于履带外壳(5)上表面右侧,所述电缆走向标志(9)与履带外壳(5)通过电焊相连接;
所述剪线装置(3)由传感机构(30)、主传动机构(31)、第一复位机构(32)、升降结构(33)、辅助结构(34)、传动连接结构(35)、第二复位机构(36)、装置外壳(37)组成,所述传感机构(30)设于装置外壳(37)内上壁左侧且下端沿左壁敷设埋线,所述主传动机构(31)设于传感机构(30)下方并且通过电连接,所述第一复位机构(32)与主传动机构(31)下端通过拉动相连接,所述升降结构(33)设于装置外壳(37)内中部且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一复位机构(32)、第二复位机构(36)相连接,所述辅助结构(34)与升降结构(33)同步运动;
所述传感机构(30)由传感器(301)、电线孔(302)、电线(303)、埋线管(304)、剪线轮(305)、信号导块(306)、传导线(307)、电磁块(308)组成,所述传感器(301)安装于装置外壳(37)内上壁左侧,所述电线孔(302)设于传感器(301)下表面左侧,所述埋线管(304)一端与传感器(301)下表面左侧相连接且另一端沿着装置外壳(37)内左壁和内下壁敷设并与剪线轮(305)相连接,所述剪线轮(305)安装于升降结构(33)中部,所述剪线轮(305)与传感器(301)通过电线(303)电连接,所述信号导块(306)设于传感器(301)下表面右侧,所述信号导块(306)与传感器(301)电连接,所述电磁块(308)与信号导块(306)通过传导线(307)相连接;
所述主传动机构(31)由轨道板(310)、横向限位框(311)、定位板(312)、金属块(313)、限位块(314)、一号链轮(315)、二号链轮(316)、三号链轮(317)、链条(318)、拉杆(319)、限位弹簧(3110)组成,所述轨道板(310)设于传感机构(30)正下方,所述定位板(312)设于横向限位框(311)后表面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横向限位框(311)通过定位板(312)安装于轨道板(310)前表面,所述金属块(313)设于定位板(312)上表面,所述金属块(313)与定位板(312)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限位块(314)与横向限位框(311)通过套合活动连接,所述一号链轮(315)设于横向限位框(311)左前方,所述二号链轮(316)设于轨道板(310)右上方,所述三号链轮(317)设于轨道板(310)右下方,所述链条(318)呈闭合环形状与一号链轮(315)、二号链轮(316)和三号链轮(317)通过扣合活动连接,所述三号链轮(317)与传动连接结构(35)传动相连接,所述拉杆(319)设于定位板(312)下表面,所述拉杆(319)与定位板(312)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限位弹簧(3110)设于轨道板(310)下表面并与拉杆(319)下端通过套合相连接,所述拉杆(319)下端与第一复位机构(32)相连接;
所述第一复位机构(32)由安装座(320)、第一活动板(321)、连接块(322)、第二活动板(323)、铰链板(324)、固定块(325)、一号绳索(326)、一号滑轮(327)组成,所述安装座(320)设于装置外壳(37)内左下壁,所述安装座(320)与装置外壳(37)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第一活动板(321)左端与安装座(320)前表面上部通过铰链相连接且右端与铰链板(324)相连接,所述连接块(322)设于第一活动板(321)前表面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连接块(322)与拉杆(319)下端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第二活动板(323)左端与安装座(320)前表面下部通过铰链相连接且右端与铰链板(324)相连接,所述固定块(325)设于铰链板(324)右侧表面,所述固定块(325)与铰链板(324)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一号滑轮(327)设于装置外壳(37)内下壁左侧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一号绳索(326)一端与固定块(325)缠绕相连接且另一端绕过一号滑轮(327)与升降结构(33)左侧相连接;
所述升降结构(33)由一号轨道杆(330)、二号轨道杆(331)、固定板(332)、滚轮(333)、支撑板(334)、左拉动结构(335)、右拉动结构(336)组成,所述一号轨道杆(330)设于装置外壳(37)内上壁左侧并通过电焊垂直相连接,所述二号轨道杆(331)设于装置外壳(37)内上壁右侧并通过电焊垂直相连接,所述固定板(332)左端与一号轨道杆(330)右下侧通过电焊相连接且其右端与二号轨道杆(331)左下侧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滚轮(333)设有两个且分别设于支撑板(334)左右侧,所述支撑板(334)后表面安装有剪线轮(305),所述滚轮(333)与支撑板(334)通过扣合相连接,所述支撑板(334)通过滚轮(333)与一号轨道杆(330)和二号轨道杆(331)相连接,所述左拉动结构(335)下端与一号绳索(326)缠绕相连接,所述左拉动结构(335)与右拉动结构(336)呈对称状分别设于装置外壳(37)内上壁左右侧,所述左拉动结构(335)与右拉动结构(336)结构相同;
所述右拉动结构(336)由一号套筒(3360)、一号弹簧(3361)、轴杆(3362)、绳扣(3363)、二号绳索(3364)、二号滑轮(3365)、三号绳索(3366)组成,所述一号套筒(3360)设于装置外壳(37)内上壁右侧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轴杆(3362)上端伸入一号套筒(3360)内部并通过一号弹簧(3361)相连接,所述绳扣(3363)设于轴杆(3362)下端表面,所述绳扣(3363)与轴杆(3362)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绳扣(3363)与第二复位机构(36)通过二号绳索(3364)相连接,所述二号滑轮(3365)设于装置外壳(37)内上壁且位于一号套筒(3360)左方,所述三号绳索(3366)一端与绳扣(3363)缠绕相连接且另一端绕过二号滑轮(3365)与右侧滚轮(333)缠绕相连接;
所述辅助结构(34)由一号活动座(340)、一号支杆(341)、二号活动座(342)、二号支杆(343)、丝杆(344)、套框(345)、限位板(346)、三号支杆(347)、四号支杆(348)、三号活动座(349)、四号活动座(3410)组成,所述一号活动座(340)设于支撑板(334)下表面左侧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一号支杆(341)顶端与一号活动座(340)相连接,所述二号活动座(342)设于支撑板(334)下表面右侧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二号支杆(343)顶端与二号活动座(342)相连接,所述三号活动座(349)设于固定板(332)上表面左侧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三号支杆(347)底端与三号活动座(349)相连接,所述套框(345)共设有两块,所述三号支杆(347)顶端与一号支杆(341)底端通过套框(345)相连接,所述四号活动座(3410)设于固定板(332)上表面右侧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四号支杆(348)底端与四号活动座(3410)相连接,所述四号支杆(348)顶端与二号支杆(343)底端通过套框(345)相连接,所述丝杆(344)穿过左右两侧设有的套框(345),所述限位板(346)设有两块且分别设于丝杆(344)左右侧并通过电焊相连接;
所述传动连接结构(35)由一号支架(350)、一号转盘(351)、一号连接杆(352)、传动皮带(353)、二号支架(354)、二号转盘(355)、二号连接杆(356)组成,所述一号支架(350)设于装置外壳(37)内下壁左侧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一号转盘(351)设于一号支架(350)前表面上部,所述一号转盘(351)与一号支架(350)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一号连接杆(352)右端与一号转盘(351)前表面通过电焊相连接且左端与三号链轮(317)前表面相连接,所述二号支架(354)设于装置外壳(37)内下壁右侧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二号转盘(355)设于二号支架(354)前表面上部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一号转盘(351)与二号转盘(355)通过传动皮带(353)相连接,所述二号连接杆(356)左侧与二号转盘(355)前表面通过电焊相连接且右端与第二复位机构(36)相连接;
所述第二复位机构(36)由二号套筒(360)、二号弹簧(361)、限位拉杆(362)、铰链座(363)、受力板(364)、连板(365)、固定铰链座(366)组成,所述二号套筒(360)设于装置外壳(37)内下壁右侧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限位拉杆(362)下端深入二号套筒(360)内部并通过二号弹簧(361)相连接,所述铰链座(363)设于限位拉杆(362)上端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受力板(364)右侧与铰链座(363)通过铰链相连接,所述受力板(364)与绳扣(3363)通过二号绳索(3364)相连接,所述固定铰链座(366)设于二号套筒(360)左侧上表面,所述固定铰链座(366)与二号套筒(360)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连板(365)上端与受力板(364)通过铰链相连接且其下端与固定铰链座(366)相连接,所述连板(365)与二号转盘(355)通过二号连接杆(356)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澄,未经刘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34550.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P2P-VPN的网络架构及其访问方法
- 下一篇:半导体存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