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河道淤泥收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33464.2 | 申请日: | 2018-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253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姜宝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茜茜 |
主分类号: | E02F3/88 | 分类号: | E02F3/88;E02F3/92;E02F5/28;C02F11/121 |
代理公司: | 温州市品创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47 | 代理人: | 程春生 |
地址: | 32508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河道 淤泥 收集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河道淤泥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河道淤泥收集装置,包括抽泥管组件、碎泥防堵组件、输泥管、钻泥头组件、脱水中转箱组件、输泥带组件和安装架板,所述抽泥管组件的底端连接钻泥头组件;所述抽泥管组件的外侧面的下端连接碎泥防堵组件,碎泥防堵组件设置在钻泥头组件的上端;所述抽泥管组件的上端连接并连通输泥管的一端,输泥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脱水中转箱组件的上端;所述抽泥管组件连接脱水中转箱组件;所述脱水中转箱组件连接输泥带组件,输泥带组件设置在脱水中转箱组件的下端。本发明可以对抽取出的淤泥进行适当的脱水处理,内部设有输泥带组件,用于对脱水后的淤泥进行输送,使得淤泥直接被排放至岸边,提高淤泥收集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河道淤泥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河道淤泥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河道淤泥是粘土矿物等细小颗粒在粒间静电力和分子引力的作用下,在海洋或湖泊地区等缓慢的流水环境中发生沉积所形成的絮状和蜂窝状结构。淤泥既是一种废弃物,也是一种可以重新利用的资源,因此需要对河道淤泥进行收集利用处理,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淤泥挖取收集装置在使用时存在着挖掘效率低,挖掘效果差的问题,且现有淤泥挖掘装置无法在挖掘的过程中对污泥进行适当的脱水处理与输送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河道淤泥收集装置,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内部设有抽泥管组件,通过抽泥管组件可以对河道内部的淤泥进行抽取,内部设有碎泥防堵组件,碎泥防堵组件设置在抽泥管组件的下端,可以对正在进行抽取的淤泥进行适当的破碎搅动处理,有利于提高淤泥的抽取效率并防止抽泥管组件堵塞,内部设有脱水中转箱组件,可以对抽取出的淤泥进行适当的脱水处理,内部设有输泥带组件,用于对脱水后的淤泥进行输送,使得淤泥直接被排放至岸边,便于提高淤泥的收集处理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河道淤泥收集装置,包括抽泥管组件、碎泥防堵组件、输泥管、钻泥头组件、脱水中转箱组件、输泥带组件和安装架板,所述抽泥管组件的底端连接钻泥头组件;所述抽泥管组件的外侧面的下端连接碎泥防堵组件,碎泥防堵组件设置在钻泥头组件的上端;所述抽泥管组件的上端连接并连通输泥管的一端,输泥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脱水中转箱组件的上端;所述抽泥管组件连接脱水中转箱组件;所述脱水中转箱组件连接输泥带组件,输泥带组件设置在脱水中转箱组件的下端;所述脱水中转箱组件的底端和输泥带组件的底端皆固定连接在安装架板上。
所述抽泥管组件包括抽泥管本体、圆管、进泥箱、螺旋体、旋转轴、第一带轮、第二带轮、第三带轮、固定板和限位圆环;所述抽泥管本体的上端通过螺纹连接圆管,圆管的顶端焊接连接并连通进泥箱;所述旋转轴由上至下依次穿过进泥箱、圆管和抽泥管本体,旋转轴的上下两端分别转动配合连接在进泥箱上和抽泥管本体上;所述旋转轴的上端由上至下依次固定连接第一带轮和第三带轮,第一带轮和第三带轮设置在进泥箱的上端;所述第一带轮通过传动皮带连接第二带轮;所述旋转轴的底端固定连接钻泥头组件,钻泥头组件设置在抽泥管本体的下端;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在进泥箱侧面上;所述螺旋体间隙配合连接在抽泥管本体的内部,螺旋体的中间固定连接在旋转轴上;所述抽泥管本体上通过螺纹连接上下两个限位圆环;所述抽泥管本体的外侧面的下端开设进泥槽。
所述碎泥防堵组件包括齿轮轴、传动齿轮、外齿圈、旋转套管、圆环安装架和多个防堵搅拌板;所述齿轮轴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二带轮,齿轮轴的上端通过带有轴承的轴承座连接在固定板上;所述齿轮轴的下端固定连接传动齿轮,传动齿轮啮合连接外齿圈,外齿圈固定连接在旋转套管上,旋转套管的下端固定连接圆环安装架,圆环安装架的底端均匀固定连接多个防堵搅拌板;所述旋转套管和圆环安装架皆转动配合连接在抽泥管本体上,一个限位圆环贴合在旋转套管的上端,另一个限位圆环贴合在圆环安装架的下端。
所述输泥管为一根矩形管体,输泥管的一端固定连接并连通进泥箱,输泥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脱水中转箱组件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茜茜,未经王茜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3346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平地机和推土机及犁雪机刀头结构
- 下一篇:一种水下清淤机器人及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