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30058.0 | 申请日: | 2018-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080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2 |
发明(设计)人: | 王瑞生;曹兰;任勤;姬聪慧;刘佳霖;高丽娇;罗文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K47/04 | 分类号: | A01K47/04;A01K47/06;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重庆立川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85 | 代理人: | 兰芳 |
地址: | 40246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中蜂囊状 幼虫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装置及方法,包括顶部敞开的巢箱以及用于对顶部进行密封的箱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巢箱内通过一竖向设置的交哺阻隔板分为左区和右区,在所述交哺阻隔板上设置有多个通气孔,所述通气孔的内径为2mm以下,在所述左区和右区还设置有巢门,所述交哺阻隔板的厚度为12mm以上,设置在左区上的巢门和设置在右区上的巢门为非同侧。采用本发明的装置及方法,可有效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养蜂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装置。
背景技术
中蜂囊状幼虫病主要危害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是目前危害中华蜜蜂的一种最主要病毒性疾病,具有传染力强、传播速度快、危害性大等特点。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病原来源于自然界,当遇上适宜的气候环境条件和区域内中蜂抗病周期处低谷时,就会造成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爆发与流行。囊状幼虫病病毒主要寄生在中蜂幼虫体内,中蜂幼虫体内细胞含有大量、丰富的营养成分,非常有利于该病毒的生长繁殖,二条患该病死亡的幼虫可提取约1011个病毒颗粒。由于中蜂的工蜂成虫体内的营养细胞较少,加上成虫的抗病力较强,感染该病的工蜂体内病毒数量就较少,患病的工蜂无明显症状,常能自愈。但工蜂却是囊状幼虫病病毒的主要传播者。带病毒的工蜂采访过的花朵会沾染上该病毒,健康的工蜂如果采访这朵花就可能染上病毒,工蜂之间的传食直接接触,很容易传染,工蜂再喂养幼虫,幼虫就染病,最终死亡。蜂王也是该病毒的传播者。根据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病因、传染途径、危害,中华蜜蜂的蜂群一旦感染,如不及时防治,整个蜂群通常出现大幼虫或封盖幼虫致病,无法化蛹并大量死亡,导致蜂群断子、飞逃,严重时造成全场毁灭,给中蜂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因此研究出一种针对中蜂囊状幼虫病的操作方便、适用于各类蜂场的新型、有效的物理防治装置,实现对该病的无公害防治,对促进中蜂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理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养蜂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装置,包括顶部敞开的巢箱以及用于对顶部进行密封的箱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巢箱内通过一竖向设置的交哺阻隔板分为左区和右区,在所述交哺阻隔板上设置有多个通气孔,所述通气孔的内径为2mm以下,所述交哺阻隔板的厚度为12mm以上在所述左区和右区还设置有巢门,设置在左区上的巢门和设置在右区上的巢门为非同侧。采用上述设置的装置,可有效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并且该防治方式不会采用任何化学药物,不污染蜂产品。
为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在所述巢箱内壁及底面设置有卡槽,所述交哺阻隔板插设在所述卡槽内,所述交哺阻隔板垂直插入所述巢箱。
一种采用上述装置的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蜂群对巢门认巢飞行的训练
选择一个标准群势的蜂群,放入巢箱,打开左区和右区的巢门,让蜜蜂认巢飞行一个星期或以上,直到两边巢门进出的蜜蜂基本一致;
第二步:蜂群分区饲养
将交哺阻隔板卡装在巢箱上并将巢箱分为分为左区和右区,调整蜂群左区留蜂王、卵虫脾、空脾和蜜粉脾,调整好蜂路,形成集中幼虫哺育区;右区留封盖子脾、蜜粉脾、空脾,调整好蜂路,形成无幼虫区;第二天中午后根据左区和右区两个区域蜜蜂数量,调整两个区域内的空脾,将两个区域调整至蜂脾相称;
第三步:蜂群轮换集中哺育控制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的生长繁殖
将第二步中得到的蜂群无王区右区,6天清除一次王台,饲养15天后,把左区的蜂王介绍到右区;此时无王区左区,6天清除一次王台,15天后再把右区的蜂王介绍到左区;以此类推,每隔15天轮换一次,直到越冬期,抽掉交哺阻隔板进行越冬;直至第二年春繁又开上述方法进行轮换集中哺育幼虫饲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畜牧科学院,未经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300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