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井定向井大规模压裂控制裂缝复杂程度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29570.3 | 申请日: | 2018-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745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5 |
发明(设计)人: | 肖春金;陈勇;赵丹星;陈凯;吕永利;黄波;杨峰;郑彬涛;李晓倩;张茂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267 | 分类号: | E21B43/267;E21B43/11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24 | 代理人: | 崔晓艳 |
地址: | 257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裂 裂缝 定向井 直井 压裂施工参数 压裂施工过程 定向射孔 工艺设计 控制优化 施工效果 压裂裂缝 压裂施工 优化设计 降滤失 施工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直井定向井大规模压裂控制裂缝复杂程度的方法,该直井定向井大规模压裂控制裂缝复杂程度的方法包括:步骤1,进行长距离压裂裂缝的控制的优化设计;步骤2,进行大规模压裂裂缝缝高控制优化设计;步骤3,沿最大主应力方向定向射孔;步骤4,进行压裂施工过程中全过程降滤失工艺设计;步骤5,确定压裂施工参数。该直井定向井大规模压裂控制裂缝复杂程度的方法工艺简单、便于操作、施工效果明显,可较好的控制裂缝的复杂程度,降低施工风险,提高压裂施工效果,从而大降低大规模压裂的施工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直井定向井大规模压裂控制裂缝复杂程度的方法。
背景技术
压裂是国内外低渗透储层改造的重要增产、投产措施。近年来,国内外投入开发特低渗油藏(渗透率小于10mD)越来越多。该类油藏一方面由于物性差,在技术上需要小井距注水,才能建立起有效驱替;另一方面由于丰度低,在经济上要求大井距开发,提高单井控制储量,满足经济要求。由于特低渗油藏具有较明显的启动压力梯度,大井距条件下建立不起有效驱替,只能弹性开发,导致采收率低,开发效果差。为此我们发明了一种新的直井定向井大规模压裂控制裂缝复杂程度的方法,解决了以上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在特低渗透油藏中较好的控制压裂裂缝复杂程度,使裂缝能够向远处延伸,形成定向并具有高导流能力的人工裂缝,满足低渗透油藏区块“排状”注水的要求,实现特低渗透油藏的经济效益开发的直井定向井大规模压裂控制裂缝复杂程度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直井定向井大规模压裂控制裂缝复杂程度的方法,该直井定向井大规模压裂控制裂缝复杂程度的方法包括:步骤1,进行长距离压裂裂缝的控制的优化设计;步骤2,进行大规模压裂裂缝缝高控制优化设计;步骤3,沿最大主应力方向定向射孔;步骤4,进行压裂施工过程中全过程降滤失工艺设计;步骤5,确定压裂施工参数。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
在步骤1中,根据地质资料、改造目的层厚度、测井资料及油藏的物性特征、岩性特征以及地应力特征,结合邻井的生产和压裂情况这些资料,利用压裂软件模拟优化裂缝长度和导流能力,在确定压裂缝长和裂缝导流能力后,进行长距离压裂裂缝的控制的优化设计。
在步骤2中,利用测井数据和压裂软件确定改造目的层与上下隔层的应力差,把测井参数计算获得动态数值通过与实验获得的静态数值进行校正,然后再计算纵向剖面上目的层与上下隔层最小水平主应力,从而获得应力差值,为裂缝模拟和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在步骤2中,根据砂岩储层和上下泥岩隔层之间的应力差大小确定裂缝纵向控制技术,当储层和隔层应力差小于5MPa时,考虑裂缝纵向缝高控制方法;当上下隔层应力大小差异较大时,选择邻近高应力隔层的砂岩进行射孔;当下部隔层应力差小于5MPa时,选用压裂初期沉沙技术增加裂缝向下部扩展的难度。
在步骤3中,直井及定向井大规模加砂压裂过程中,为控制裂缝复杂程度,采用与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进行定向射孔。
在步骤3中,定向射孔就是采用相位为180°的方式沿最大主应力方向射孔。
在步骤4中,在压裂初始阶段,采用活性柴油降低基质的滤失,并在压裂的初期采用油溶性粉陶或40/70目及以下多个40/70目小陶粒段塞对初始的多个微裂缝进行封堵,限制多个微裂缝的延伸和起裂,从而控制初始多裂缝的滤失,有效减少多裂缝的形成和发展。
在步骤4中,在压裂的中期,需要对次要裂缝堵塞,阻止进液和延伸,提高主缝进液量,采用100目或40/70目陶粒或多个组合粒径陶粒段塞进行随缝暂堵技术,防止次级裂缝的有效扩展,利于主缝的延伸,形成主缝超长发展的趋势。
在步骤5中,继续模拟优化施工的规模,即初步确定压裂施工规模、排量及泵注程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295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针对典型压裂失效井的增产潜力评估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高压管汇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