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拉伸可穿戴弹簧状无机热电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328627.8 | 申请日: | 2018-04-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491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0 |
| 发明(设计)人: | 彭慧胜;徐晓婕;左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L35/18 | 分类号: | H01L35/18;H01L35/02;H01L35/34 |
| 代理公司: | 31200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陆飞;陆尤 |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热电器件 弹簧状 可穿戴 制备 基底 拉伸 规模化生产 聚合物溶液 弹簧模板 导电性能 活性材料 均匀涂覆 可拉伸性 制备工艺 自顶向下 聚合物 模板法 热电 透气 涂覆 剥离 编织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热电器件领域,具体为一种可拉伸可穿戴弹簧状无机热电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将聚合物溶液均匀涂覆在弹簧模板上,然后以此聚合物作为基底,在基底的四周分别自顶向下涂覆一层热电活性材料,通过剥离方法最后制备出具有柔性、透气、可拉伸性、可穿戴和良好且稳定导电性能的弹簧状热电器件。本发明由模板法得到的弹簧状无机热电器件由于制备工艺简单,易于规模化生产且可编织和集成,因而可穿戴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电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拉伸可穿戴弹簧状无机热电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柔性可拉伸及可穿戴电子器件已经成为现代电子学的发展趋势。它们在电子皮肤,可穿戴显示器,智能衣服,医疗传感等领域有着广泛地应用。因此,迫切需要研发出一个与之匹配的提供能量转换的系统如热电器件,并且要求其具有质轻、柔性、透气、可拉伸等性能。传统的热电器件通常利用导电材料连接块体的P/N型热电材料制得,由于无机材料本身的刚性,不能满足上述的要求。近年来,基于柔性的有机聚合物热电材料相继被开发出来用于制备热电器件,然而由于其性能仍低于传统的无机热电材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气、可拉伸、可穿戴的弹簧状无机热电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弹簧状无机热电器件,利用模板法,在作为模板的螺丝上均匀涂覆聚合物作为基底,再在此基础上涂覆热电活性材料。
作为模板的螺丝可选用各种合适的商用螺丝。
所述的聚合物为聚氨酯,但不限于此。
所述的热电活性材料为P型热电材料碲化铋(Bi2Te3)和N型热电材料硒化铋(Bi2Se3),但不限于此。
本发明提供的可拉伸可穿戴弹簧状无机热电器件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制备聚合物溶液:取作为基底的聚合物粒料3.5-4.5克,加入4-6毫升N,N-二甲基甲酰胺,70-90℃油浴下加热并搅拌溶解30-60分钟,得到聚合物的粘溶液;
(2)制备聚合物基底:步骤(1)所制备的聚合物粘液均匀涂覆在模板螺丝上,待溶液在螺丝表面流平后,放入烘箱70-90℃干燥8-12小时,随后室温冷却得到聚合物基底;
(3)制备弹簧状无机热电器件:将100-300毫克P型热电材料和100-300毫克N型热电材料分别用1-3滴粘结剂粘合,并自顶向下均匀地涂覆在步骤(2)所得到聚合物基底表面的两侧,在70-90℃烘箱干燥10-20分钟,冷却后再用导电银浆将P型热电材料和N型热电材料连接,在70-90℃烘箱干燥10-20分钟后,沿着螺丝螺纹方向剥离活性材料附着的聚合物基底,得到弹簧状无机热电器件。
由本方法得到的可拉伸可穿戴弹簧状无机热电器件,具有良好的热电性能及优异的可拉伸可穿戴性能和持久的稳定性。首先,热电活性材料在聚合物基底表面实现了均匀、稳定的粘附,且易于根据螺纹方向进行剥离得到器件,该方法简单通用,成本低廉,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实用性。其次,弹簧状无机热电器件由于每一条腿之间存在间隙,能满足可穿戴器件对透气的需求。最后,制得的热电器件在不同拉伸比例下输出电压下降较少,且在经历多次拉伸后输出电压较初始状态均没有明显下降,稳定性强,同时,其可附着在人体皮肤表面,用于废热收集,因而在可穿戴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可拉伸可穿戴弹簧状无机热电器件的制备方法示意图。
图2为可拉伸可穿戴弹簧状无机热电器件的实物图。其中,a为无机热电器件的实物图,b为无机热电器件局部放大图,c为无机热电器件的截面图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2862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