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卷筒土工膜直线切割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24513.6 | 申请日: | 2018-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430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冯世进;沈阳;施皓;常纪昀;陈宏信;张冬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B26D1/06 | 分类号: | B26D1/06;B26D7/02;B26D7/06;B26D7/26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律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290 | 代理人: | 叶凤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卷筒 土工 直线 切割 装置 | ||
本发明属岩土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卷筒土工膜直线切割装置,包括底座、固定结构、土工膜抓持装置、切割装置。卷筒形式的土工膜由固定支架支撑。土工膜抓持装置由刻有抓齿的上下抓齿板及竖向导轨、抓杆、扶杆等构成,用于固定土工膜,上下抓齿板中部均留有直线切割缝,可用手提住扶杆控制上抓齿板上下移动,上抓齿板安装了旋转卡具,通过抓杆可控制旋转卡具的伸缩,伸出的旋转卡具可将上抓齿板卡在下抓齿板上方一定距离处,便于土工膜穿过。切割装置包括刀车导轨和携带切割刀片的刀车,通过拉拽手柄,利用刀片的直线运动切割土工膜。本装置可以实现土工膜的高效直线切割,一名实验人员可完成全部操作,解决了土工膜试样制备的切割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岩土工程、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卷筒土工膜直线切割装置,可高效便捷地完成土工膜的切割工作。
背景技术
土工膜以其优越的隔水性、耐用性、防护性被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运动馆、堤坝、水工建筑、遂洞、沿海滩涂、围垦、环保等工程中。由于土工膜具有强度较高的特点,在进行剪切、拉伸试验的试样切割准备阶段,不易分割成理想形状。目前试验室制备土工膜试样主要采用的方法主要为刀或剪刀直接进行裁剪,常常出现试样的切割尺寸、形状不理想,甚至割坏等现象,进而影响试验效率和试验的最终结果。在实际市场流通和工程应用中,土工膜往往以卷筒形式贮存、运输,如需使用,一般实验技术人员往往直接放松卷筒至需要长度,将需要使用的土工膜从卷筒上切割下来,如同揭取卷筒卫生纸一般,剩余的土工膜仍然以卷筒形式贮存。从实际切割的角度出发,采用直线切割方式将所需土工膜从卷筒上切割下来,是最高效的切割方法。目前缺乏高效率、高精度的直线切割装置,亟需研制能够实现快速切割土工膜的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卷筒土工膜直线切割装置,以实现快速、方便地直线切割土工膜,解决问题的同时保证操作安全可靠。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卷筒土工膜直线切割装置,包括:底座、土工膜卷筒的固定结构、土工膜抓持装置、刀车切割装置。
底座为方形桌形钢制平台,是本发明提出的装置的固定平台,其上有较大的操作平面,固定结构、土工膜抓持装置、刀车切割装置均安装于底座上方。
土工膜卷筒的固定结构包括滚筒轴和固定支架。固定支架为预制的钢制焊接构件,固定支架设置有两个,分别安装在底座的台面后部,通过高强螺栓固定;滚筒轴架设于两个固定支架上,可自由转动,用于穿过待切割土工膜。
土工膜抓持装置包括:竖向导轨、下抓齿板支架、旋转卡具、上抓齿板、下抓齿板、抓杆榫头、传动片、传动片连杆、扶杆支架、竖向导轨连杆、抓杆、扶杆。
下抓齿板支架焊接固定于底座前部,起支撑下抓齿板的作用,下抓齿板支架有三个,左侧为一个整体形支架,通过焊接与下抓齿板连接的同时,亦固定刀车导轨的左端,右侧两个下抓齿板支架的位置呈“门”形一前一后布置,其上端焊接在下抓齿板的前后缘上,在支撑下抓齿板的同时,为刀车导轨和刀车在其“门”形下方通过预留了足够空间;下抓齿板由两个并列的长条状板形钢制构件构成,两端采用倒“U”形钢构件焊接,使其中部留有直线切割缝,供切割刀片通过,下抓齿板的上表面通过铣制工艺刻有抓齿,用于固定抓持待切割土工膜的下表面;竖向导轨设置有四根,四根竖向导轨两两一组,分别焊接固定在下抓齿板左右两端位置,同组的两根竖向导轨的顶端分别通过一个竖向导轨连杆连接。
上抓齿板由两个并列的长条状板形钢制构件构成,两个长条构件之间采用相同长度的倒“U”形钢构件焊接,使整个上抓齿板形成“Ω”形结构,上抓齿板“Ω”形脊部结构两端的侧面留有安放旋转卡具的扇形槽,上抓齿板中部留出的空间是供切割刀片通过的直线切割缝,上抓齿板的下表面采用铣制工艺刻有抓齿,用于固定抓持待切割土工膜的上表面,上抓齿板的四角位置留有与竖向导轨配套的圆孔,且竖向导轨能恰好通过,从而使上抓齿板具有上下移动的自由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245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