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电池加热片自动测量燃速装置及其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21983.7 | 申请日: | 2018-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448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3 |
发明(设计)人: | 范京春;游中胜;李晓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1/12 | 分类号: | G01N31/12;H01M6/36 |
代理公司: | 重庆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6 | 代理人: | 余锦曦 |
地址: | 401331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加热 自动 测量 装置 及其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电池加热片自动测量燃速装置及其检测方法,包括用于放置加热片的测速支架,位于测速支架一侧的点火器,点火器用于点燃测速支架上的加热片,在测速支架的上方还设置有数字摄像机,数字摄像机设置有像机支架,数字摄像机还设置有镜头,在镜头上设置有滤光装置,滤光装置设置有滤光片;点火器与点火控制器相连,点火控制器控制点火器点燃测速支架上的加热片。本发明用于检测热电池加热片燃烧速度,受人为因素影响小,检测误差小,节约加热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电池加热片自动测量燃速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热电池是一种溶融盐电解质储备式电池,由于它具有较高的比能量和比功率,且能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正常工作,因此在航空航天产品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热电池外形通常为圆柱型,内部装有若干组单体电池.单体电池一般为2V左右,每个单体的正极和相邻单体的负极通过一个金属导电片相连.若串联n只单体,则输出电压将是单体电池电压的n倍.热电池的单体电池一般采用五片式结构.即由正极片、隔离片(电解质)、负极片、集流片、加热片。这五种片子都制作成圆形,在常温下热电池内部的电解质是不导电的固体,电极活性物质和电解质相互间不进行化学反应,处于非工作状态,电池自放电极少,使用时采用电流点燃电池内部的加热片,使电池内部温度迅速升高到800℃以上,从而激活电池,在短时间内即可给用电部件提供所需的直流电压和电流。加热片燃烧速度的检测非常关键,借助这些检测数据确定热电池的放电时间和加热片的产品质量。但现有的检测技术几乎全是人工完成,测试人员在一个平面场地铺设一条大于10米加热片带,人工点燃加热片的同时,由人工按下秒表计时,在加热片燃尽得同时,由人工按下秒表停止计时,通过时间和长度的换算,得出加热片燃烧速度。现有技术的缺点是:检测受人为因素影响,加热片燃烧速度快,检测误差大,且浪费的大量的加热片。采用热电池加热片自动测量燃速装置,克服了上述缺点,提高了测量精度,节约人力和物力。
现有技术采用人工测试,热电池加热片的点燃都是通过手工用火柴点火,十分危险和不便。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电池加热片自动测量燃速装置及其检测方法,用于检测热电池加热片燃烧速度,受人为因素影响小,检测误差小,节约加热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电池加热片自动测量燃速装置,其关键在于,包括用于放置加热片的测速支架,位于测速支架一侧的点火器,点火器用于点燃测速支架上的加热片,在测速支架的上方还设置有数字摄像机,数字摄像机经像机支架支撑,数字摄像机的镜头上设置有滤光装置,滤光装置设置有滤光片;点火器与点火控制器相连,点火控制器控制点火器点燃测速支架上的加热片。
本发明点火控制器可以是远端的控制按钮,点火控制器也可以是预设点火程序的计算机,也可以是的无线遥控的开关信号。这些都是现有的成熟技术。
本发明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将热电池的加热片放置在测速支架上,通过点火控制器远程控制点火器通电,点火器发热点燃加热片,通过高速的数字摄像机抓拍图像照片获取加热片燃烧时间,即通过数字摄像机慢放来查看加热片燃烧起止时间,数字摄像机能够显示拍摄时间,结合加热片带的长度即可算出加热片的燃烧速度,燃烧速度等于加热片带的长度除以燃烧起止时间,即背景技术的方法。
本发明的点火控制器也可以是控制计算机,控制计算机获取数字摄像机的图像数据,采用图像处理软件分析筛选出带有亮点的图像张数,结合数字摄像机的采样频率f、加热片直径d计算加热片的燃烧速度。滤光装置设置有滤光片;滤光片用于去除杂散光,便于捕捉加热片的燃烧光亮。该种方式只需要在测速支架上放置一块加热片即可。
所述点火控制器为控制计算机;所述数字摄像机与控制计算机相连,控制计算机获取数字摄像机抓拍的加热片燃烧图像照片,控制计算机根据加热片燃烧图像照片计算加热片的燃烧速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师范大学,未经重庆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219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