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铁离子强化厌氧氨氧化脱氮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20210.7 | 申请日: | 2018-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230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9 |
发明(设计)人: | 许柯;任洪强;耿金菊;张徐祥;黄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3/30;C02F3/28;C02F101/16;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栈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0 | 代理人: | 刘亚娟 |
地址: | 21002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厌氧氨氧化反应器 厌氧氨氧化 脱氮工艺 铁离子 污泥 废水 微量元素浓缩液 富集培养 工艺设计 脱氮反应 脱氮效率 进水处 添加器 曝气 水中 脱氮 氧气 停留 | ||
一种铁离子强化厌氧氨氧化脱氮工艺,所述厌氧氨氧化脱氮工艺,先在待处理废水中加入微量元素浓缩液,再调节待处理废水的pH,最后进行曝气得到处理废水,同时将处理的污泥添加进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然后将处理废水通入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中,并同时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进水处使用添加器添加铁离子,脱氮反应过程中控制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反应温度、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中的污泥浓度,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中污泥停留时间为20~60d,向厌氧氨氧化反应器鼓入氧气。总之,本发明工艺设计合理,能提高厌氧氨氧化脱氮效率,提高厌氧氨氧化脱氮富集培养速度,改善工艺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与再生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铁离子强化厌氧氨氧化脱氮工艺。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以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为核心。硝化作用(nitrification),即好氧条件下,氨氧化菌(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AOB)将氨氮氧化为亚硝酸盐,继而亚硝酸盐氧化菌(nitrite oxidizing bacteria,NOB)将亚硝酸盐氧化为硝酸盐;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即缺氧条件下反硝化菌(denitrifying bacteria)将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还原为氮气。基于硝化反硝化作用原理,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主要有: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缺氧/好氧(A/O)工艺、厌氧/缺氧/好氧(A/A/O)工艺、氧化沟工艺、UCT工艺、Bardenpho工艺、脱碳/硝化/反硝化(Barth)工艺等。
尽管传统硝化反硝化工艺得到广泛应用及不断的技术改良,但受限于脱氮机理,始终存在许多难以避免的缺点:①由于硝化/反硝化工艺较低的容积脱氮效率(<0.50kg N/(m3·d)),导致反应池占地面积大,基建投资高;②处理低碳氮比废水时,反硝化段需要外加有机碳源,增加运行成本;而处理高氨氮废水时,需要投加碱度来中和硝化产生的酸度,导致处理费用增加甚至造成二次污染;③硝化过程需氧量高、能耗大,其曝气消耗的电能占污水厂总耗电的60%以上;此外,污泥及硝化液回流,导致动力消耗和运行成本增加;④脱氮过程中产生不容忽视的温室气体排放,如CO2、CH4和N2O。因此,经济高效的新型生物脱氮技术研发,成为水污染控制领域中的重点及热点。
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指厌氧条件下,厌氧氨氧化菌(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 bacteria,AAOB)以氨氮为电子供体,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将其直接转化为氮气的脱氮过程。相较于传统硝化反硝化工艺,厌氧氨氧化工艺具有节省60%的曝气消耗、无需外加有机碳源、减少90%的污泥产生量等优势,且处理费用仅为0.75欧元/kg N,远低于传统生物脱氮工艺(2-5欧元/kg N),具有革命性的技术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受到研究者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与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相比,厌氧氨氧化工艺容积负荷高、运行效率高、污泥产量少,但其工艺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常用的接种污泥中,厌氧氨氧化菌丰度很低,且无厌氧氨氧化活性,导致污泥富集培养慢;而且工艺稳定性差,运行技术要求高,厌氧氨氧化菌影响因素多,对环境条件敏感,当前有许多文献研究了氮素基质对厌氧氨氧化菌的抑制效应,如游离氨(Free ammonium,FA)、硝酸盐及亚硝酸盐,较高的基质累积容易导致系统失稳;在处理高有机物含量废水如猪场废水、马铃薯废水时,有机物可导致异养反硝化微生物对厌氧氨氧化菌的竞争优势,进而导致系统失稳。
然而现有技术中主要采用优化反应器构型、投加填料、接种不同类型的接种污泥、优化运行参数、外加磁场等方式来强化厌氧氨氧化污泥的富集培养及工艺启动,而微量元素对厌氧氨氧化的影响,则较少有研究涉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202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