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用于分布式光伏并网系统的高能效双输入逆变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319398.3 | 申请日: | 2018-04-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455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 发明(设计)人: | 杨帆;葛红娟;吴红飞;杨晶帆;于兆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2M7/5387 | 分类号: | H02M7/5387;H02J3/3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适用于 分布式 并网 系统 能效 输入 逆变器 | ||
1.一种高能效双输入逆变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种高能效双输入逆变器由正半周直流输入源(VP)、负半周直流输入源(VN),逆变桥臂-P、逆变桥臂-N、集成的Boost-P、集成的Boost-N、正滤波电感(LP)、负滤波电感(LN)、正低频开关管(SP)、负低频开关管(SN)和直流母线电容(CBus)构成;其中,
所述逆变桥臂-P由第一正开关管(SP1)、第二正开关管(SP2)、第一正二极管(DP1)、第二正二极管(DP2)组成,
所述逆变桥臂-N由第一负开关管(SN1)、第二负开关管(SN2)、第一负二极管(DN1)、第二负二极管(DN2)组成,
所述集成的Boost-P由正Boost开关管(SPB)、正Boost二级管(DPB)、正Boost滤波电感(LPB)组成,
所述集成的Boost-N由负Boost开关管(SNB)、负Boost二级管(DNB)、负Boost滤波电感(LNB)组成;
其中,正半周直流输入源(VP)的正极连于正Boost滤波电感(LPB)的一端和第一正二极管(DP1)的阳级,正Boost滤波电感(LPB)的另一端连于正Boost二级管(DPB)的阳极和正Boost开关管(SPB)的集电极,正Boost二级管(DPB)的阴极连于第一正开关管(SP1)的集电极、直流母线电容(CBus)的正端、第一负开关管(SN1)的集电极和负Boost二级管(DNB)的阴极,第一正开关管(SP1)的发射极连于第一正二极管(DP1)的阴级和第二正开关管(SP2)的集电极,第二正开关管(SP2)的发射极连于正滤波电感(LP)的一端和第二正二极管(DP2)的阴极,正滤波电感(LP)的另一端连于电网(vG)的一端和负低频开关管(SN)的集电极,电网(vG)的另一端连于正低频开关管(SP)的集电极和负滤波电感(LN)的一端,负滤波电感(LN)的另一端连于第二负开关管(SN2)的发射极和第二负二极管(DN2)的阴极,第二负开关管(SN2)的集电极连于第一负开关管(SN1)的发射极和第一负二极管(DN1)的阴极,第一负二极管(DN1)的阳极连于负半周直流输入源(VN)的正极和负Boost滤波电感(LNB)的一端,负Boost滤波电感(LNB)的另一端连于负Boost二级管(DNB)的阳极和负Boost开关管(SNB)的集电极,负Boost开关管(SNB)的发射极连于正半周直流输入源(VP)的负极、正Boost开关管(SPB)的发射极、第二正二极管(DP2)的阳极、负低频开关管(SN)的发射极、正低频开关管(SP)的发射极、第二负二极管(DN2)的阳极和负半周直流输入源(VN)的负极。
2.基于权利要求1的实现两个直流输入源独立控制的控制策略,其特征在于:
(1)包含Boost-P控制器、Boost-N控制器和逆变器控制器三个控制器:Boost-P和Boost-N控制器分别实现正半周直流输入源(VP)和负半周直流输入源(VN)的最大功率点跟踪,逆变器控制器实现直流母线电压和并网电流的控制,三个控制器的输出分别为为Boost-P、Boost-N的控制信号vCBP、vCBN和逆变器正半周的控制信号vCP,对vCP取反得到逆变器负半周的控制信号vCN;
(2)逆变桥臂-P和逆变桥臂-N的工作原理及控制策略类似,这里仅对逆变桥臂-P进行说明:
在电网电压(vG)的正半周,逆变桥臂-P工作,正低频开关管(SP)保持导通,逆变桥臂-P包含三种工作模态:正半周直流输入源(VP)单独供电模态、正半周直流输入源(VP)和直流母线(VBus)共同供电模态、直流母线(VBus)单独供电模态;从减小功率转换级数的角度来看,正半周直流输入源(VP)单独供电模态最优,正半周直流输入源(VP)直接经逆变器将能量供给电网(vG),为单级功率转换;直流母线(VBus)单独供电模态最差,功率转换均为两级转换;正半周直流输入源(VP)和直流母线(VBus)共同供电模态介于前两者之间;由于逆变桥臂-P为降压型桥臂,故正半周直流输入源(VP)单独供电模态只适用于vG<VP的区间,当vG>VP时,应当引入正半周直流输入源(VP)和直流母线(VBus)共同供电模态,这种在电网电压(vG)正半周,由正半周直流输入源(VP)单独供电模态、正半周直流输入源(VP)和直流母线(VBus)共同供电模态两种模态组成的模式为模式一,该模式为功率转换级数最少的模式;但当正半周直流输入源(VP)的功率较小,不足以提供模式一所需功率时,就需要引入直流母线(VBus)单独供电模态:当仅在vG>VP对应区间引入直流母线(VBus)单独供电模态时,电网(vG)正半周由正半周直流输入源(VP)单独供电模态、正半周直流输入源(VP)和直流母线(VBus)共同供电模态、直流母线(VBus)单独供电模态三种模态组成,这种模式为模式二;当引入直流母线(VBus)单独供电模态的区间扩大至vG<VP时,电网(vG)正半周由正半周直流输入源(VP)单独供电模态和直流母线(VBus)单独供电模态两种模态组成,这种模式为模式三;当直流母线(VBus)单独供电模态的区间扩大至整个电网电压(vG)的正半周时的工作模式为模式四;
用于产生直流母线(VBus)单独供电模态工作区间的模态载波vt_mode为负的低频三角载波信号,其频率为电网电压(vG)频率的两倍;当逆变桥臂-P工作于模式一时,Boost-P的控制信号vCBP>0,与载波vt_Boost比较得到正Boost开关管(SPB)的驱动信号,Boost-P正常工作,但与模态载波vt_mode无交截,故没有引入直流母线(VBus)单独供电模态;当控制信号vCBP<0,说明正半周直流输入源(VP)的功率较小,不足以提供模式一所需功率,此时,正Boost开关管(SPB)保持关断,Boost-P停止工作,但vCBP与模态载波vt_mode有交截,vt_mode>vCBP对应的区间为引入直流母线(VBus)单独供电模态的区间,vCBP越小,直流母线(VBus)单独供电模态的区间越大;
(3)当逆变桥臂-P工作于正半周直流输入源(VP)单独供电模态,第一正开关管(SP1)保持关断,第二正开关管(SP2)高频开关,该模态下用于产生第二正开关管(SP2)驱动信号的控制信号为vC_VP;当逆变桥臂-P工作于直流母线(VBus)单独供电模态,第一正开关管(SP1)保持导通,第二正开关管(SP2)高频开关,该模态下用于产生第二正开关管(SP2)驱动信号的控制信号为vCP;当逆变桥臂-P工作于正半周直流输入源(VP)和直流母线(VBus)共同供电模态,第二正开关管(SP2)保持导通,第一正开关管(SP1)高频开关,用于产生第一正开关管(SP1)驱动信号的调制波为vC_DI;三种模态下,相应的调制波与输出电压(vG)之间满足:
其中,VT为逆变器的逆变桥臂的高频三角载波vt_inv的幅值;
当逆变桥臂-P工作于模式二时,需要在正半周直流输入源(VP)和直流母线(VBus)共同供电模态与直流母线(VBus)单独供电模态之间切换;当逆变桥臂-P工作于模式三时,需要在正半周直流输入源(VP)单独供电模态与直流母线(VBus)单独供电模态之间切换;为保证逆变桥臂-P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模态之间的平滑切换,三种模式的直流增益相等,即:
因此,调制波vC_VP、vC_DI与vCP之间应满足:
也就是说,应根据正半周直流输入源(VP)的值,按照公式(5)和(6)对vCP进行调整,以得到调制波vC_VP和vC_DI;
(4)将是否需要引入直流母线(VBus)单独供电模态用M表示:M=1表示相应区间工作在直流母线(VBus)单独供电模态,M=0表示相应区间不工作在直流母线(VBus)单独供电模态;对于第二正开关管(SP2),当逆变桥臂-P工作于正半周直流输入源(VP)时,调制波为vC_VP,与三角载波vt_inv比较产生的驱动信号为vGSP2_VP;当逆变桥臂-P工作于直流母线(VBus)单独供电模态时,调制波vCP,与三角载波vt_inv比较产生的驱动信号为vGSP2_VBus;因此,第二正开关管(SP2)的驱动信号应满足:
对于第一正开关管(SP1),当逆变桥臂-P工作于正半周直流输入源(VP)和直流母线(VBus)共同供电模态时,调制波为vC_DI,与三角载波vt_inv比较产生的驱动信号为vGSP1_DI;当逆变桥臂-P工作于直流母线(VBus)单独供电模态时,第一正开关管(SP1)保持导通状态;因此,第一正开关管(SP1)的驱动信号应满足:
vGSP1=vGSP1_DI∨M (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1939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电平变换装置电压空间矢量预测控制方法
- 下一篇:用于逆变器的控制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