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心切割二维液相色谱-质谱分离分析系统及其在药物杂质鉴定中的应用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315021.0 | 申请日: | 2018-04-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627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5 |
| 发明(设计)人: | 龙珍;李月琪;姚劲挺;冀峰;李长坤;郑锌;任彪;黄涛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06;G01N30/14 |
| 代理公司: | 济南克雷姆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79 | 代理人: | 张祥明 |
| 地址: | 100020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心 切割 二维 色谱 分离 分析 系统 及其 药物 杂质 鉴定 中的 应用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心切割二维液相色谱质谱分离分析系统及杂质鉴定方法,包括一维馏分收集、难挥发性盐去除、药物杂质洗脱和色谱柱再生四个阶段,其特征在于,包括液相色谱泵、自动进样器、转换阀、液相色谱柱、捕集柱、紫外检测器、质谱检测器、废液接收装置;所述液相色谱泵包括第一液相色谱泵和第二液相色谱泵。该方法适用于酸性离子对试剂和缓冲盐的脱除,用于药物及其杂质结构的在线鉴定。本方法即不改变药典记录的药物杂质分离方法,又避免了离线收集馏分和除盐的复杂程序,实现了药物杂质的在线鉴定,为用难挥发性流动相分离药物杂质的药物品种提供了杂质鉴定的新途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中心切割二维液相色谱-质谱系统及其在药物杂质鉴定中的应用方法。属于制药行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碱性化合物占活性化合物和药物的80%以上。为了实现碱性药物的质量控制,其杂质定性分析尤为重要。2012年,国家相关法规规定所有仿制药均需分批次进行一致性评价。在首批需完成一致性评价的280余种药物中,有大量品种为碱性药物。碱性药物容易出现色谱峰拖尾和展宽的现象。为了改善碱性药物峰型、改善药物主体与杂质的分离度,常常在碱性药物有关物质分离的流动相中添加难挥发性缓冲盐。还有部分药物有关物质的分离仅仅依靠添加难挥发性缓冲盐仍然不能获得良好的峰型和分离度,还需加入离子对试剂。由于难挥发性缓冲盐和离子对试剂与质谱检测器不兼容,造成药物有关物质分析的液相方法不能直接用于药物有关物质的质谱定性分析。为了实现这些药物有关物质的质谱定性分析,部分学者用质谱兼容的流动相代替药典中质谱不兼容的流动相。但改变流动相的组成有可能改变药物及有关物质的分离选择性甚至难以实现药物主体与有关物质的分离。此外,对于部分缺乏对照品、需用相对保留时间鉴定有关物质种类的药物,改变流动相组成将造成有关物质难以识别等问题。离线二维方法也被报道用于药物馏分除盐(含离子对试剂)。该方法仍采用药典记录的方法分离药物有关物质,通过收集该方法分离所得药物杂质馏分,再以离线固相萃取等方法实现药物杂质与难挥发性盐、离子对试剂的分离,最后用挥发性流动相洗脱药物杂质,收集洗脱液、浓缩、重溶、再次进样和质谱检测,从而实现既不改变药典方法又实现药物杂质质谱定性的目的。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药物杂质脱盐的问题,但它自动化程度低,且涉及大量离线步骤,如馏分收集、浓缩、重溶等,容易导致组分变化甚至丢失。近年来,在线二维液相色谱质谱方法逐渐用于碱性药物杂质的鉴定,如反相-反相二维色谱/质谱。该方法以药典记录的药物有关物质分析方法为一维分离方法,将含有药物杂质的馏分收集到定量环中或被捕集柱捕集,随后通过阀切换,用质谱兼容的二维流动相将定量环中或捕集柱上的药物杂质馏分冲洗到二维色谱柱中,利用药物杂质在二维色谱柱上的保留强于难挥发性缓冲盐的性质实现药物杂质与难挥发性缓冲盐的分离,待难挥发性缓冲盐洗脱后,再加大流动相洗脱强度,将药物杂质洗脱到质谱检测器中,并最终实现药物杂质的质谱定性分析。已报道的在线二维色谱技术可实现难挥发性缓冲盐,如磷酸盐的去除,但难以实现离子对试剂的完整去除。因此,不适合从含有离子对试剂的流动相中鉴定药物杂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中心切割二维液相色谱质谱系统,用于在线去除难挥发性缓冲盐和离子对试剂,并最终实现从含有难挥发性缓冲盐和离子对试剂的流动相馏分中鉴定药物杂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未经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150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