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312887.6 | 申请日: | 2018-04-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362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7 |
| 发明(设计)人: | 陈燕洲;高妍;孙永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捷星新能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10/04 |
| 代理公司: | 苏州国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93 | 代理人: | 刘彦 |
| 地址: | 21512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模组 动力电池 等腰梯形结构 电池安装腔 电动汽车 高度方向空间 底板 安装空腔 等距间隔 垂直向 排布 节约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使得在一定宽度的电池安装腔内安装动力电池时,动力电池的安装快捷方便,且节约高度方向空间。其包括若干沿着电池安装腔的宽度方向上等距间隔排布的第一电池模组A,所述第一电池模组A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结构,所述第一电池模组A的上边小于底边,其还包括若干第二电池模组B,所述第二电池模组B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结构,所述第二电池模组的上边大于底板,所述第二电池模组B包括中部电池模组和边界电池模组,所述中部电池模组分别垂直向定位于相邻的所述第一电池模组A之间的安装空腔内,所述边界电池模组布置于至少一个位于外侧的所述第一电池模组A的外侧布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结构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动力电池均由截面为矩形的电池形态组合形成,由于现有的电动汽车的电池排布高度有限,且矩形定位截面的电池在布置时,组合所形成的动力电池在宽度方向上由于制作误差等原因,经常会存在边缘的电池无法安装,进而导致整个电池安装腔需要变更或反复调整安装,其使得整个动力电池的组装费时费力。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其使得在一定宽度的电池安装腔内安装动力电池时,动力电池的安装快捷方便,且节约高度方向空间。
一种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若干沿着电池安装腔的宽度方向上等距间隔排布的第一电池模组A,所述第一电池模组A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结构,所述第一电池模组A的上边小于底边,其还包括若干第二电池模组B,所述第二电池模组B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结构,所述第二电池模组的上边大于底板,所述第二电池模组B包括中部电池模组和边界电池模组,所述中部电池模组分别垂直向定位于相邻的所述第一电池模组A之间的安装空腔内,所述边界电池模组布置于至少一个位于外侧的所述第一电池模组A的外侧布置,所述第一电池模组A的腰边紧贴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池模组B的对应腰边布置。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池模组A、第二电池模组B的位置可整体互换;
所述第一电池模组A、第二电池模具B具体包括截面为等腰梯形的模块,所述模块的长度方向上贯穿有安装螺杆,所述安装螺杆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外凸于所述模块的长度方向两端;
所述模块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顺次布置有联通铝板、绝缘板、边板,所述安装螺杆对应贯穿其一端的联通铝板、绝缘板、边板后通过穿杆螺母紧固连接;
所述模块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的端面两侧的分别设置有独立的负极铝板、正极铝板,之后压装有端头绝缘板,所述端头绝缘板对应于负极铝板的外端侧凸有负极端头,所述端头绝缘板对应于正极铝板的外端侧凸有正极端头,边板总成压装于所述端头绝缘板,所述负极端头、正极端头对应外凸于所述边板总成的对应避让孔,正极管理组件固装于正极端头的外露端,负极管理组件固装于所述负极端头的外露端,所述安装螺杆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边板总成的外侧后通过穿杆螺母固接;
正极电极螺栓贯穿正极管理组件的连接孔后、贯穿边板总成、端头绝缘板后定位连接于所述正极铝板的外接螺纹孔,负极电极螺栓贯穿负极管理组件的连接孔后、贯穿边板总成、端头绝缘板后定位连接于所述负极铝板的外接螺纹孔,其确保元器件的连接可靠;
所述边板总成的外侧盖装有管理保护壳,负极接头、正极接头外露于所述管理保护壳的对应的避让孔;
所述边板、边板总成的上边的对应位置分别设置有可翻转拎手;所述边板、边板总成的外端面的下部设置有上凹的固定限位面,确保电池模组的长度方向定位。
采用本发明后,预先布置位于两侧的电池模组,然后定位安装其中的第一电池模组A或第二电池模组B中所有的电池模组,然后逐个将另一电池模组放置于已经形成的电池安装腔内,相邻的电池模组之间的细微误差可以自行消化,其使得在一定宽度的电池安装腔内安装动力电池时,动力电池的安装快捷方便,且节约高度方向空间。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捷星新能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未经捷星新能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128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