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避免相间短路的隔相共箱封闭母线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11081.5 | 申请日: | 2018-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842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0 |
发明(设计)人: | 陈廷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华强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9/08 | 分类号: | C08L79/08;C08L29/14;C08L63/00;C08K13/06;C08K9/02;C08K9/04;C08K7/24;C08K7/06;C08K3/04;C08K3/22;C08K3/38;C08K5/1515;H02G5/06;H0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任立 |
地址: | 2122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共箱封闭母线 母线夹 相间短路 吸热腔 环氧树脂 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 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 聚乙烯醇缩丁醛 耐热性 硅烷偶联剂 质量百分比 聚酰亚胺 碳纳米管 绝缘性 碳纤维 吸热层 下线夹 壳体 上线 填充 体内 | ||
1.一种可避免相间短路的隔相共箱封闭母线,包括壳体(1)、安装在壳体(1)内的母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线夹包括上线夹(2)和下线夹(201),所述上线夹(2)靠近下线夹(201)的一侧间隔开设有至少三个上容线槽(21),所述下线夹(201)靠近上线夹(2)的一侧开设有对应上容线槽(21)的下容线槽(2011),所述上线夹(2)和下线夹(201)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开设有吸热腔,所述吸热腔内填充有吸热层(3);
所述母线夹的化学成分及质量百分比含量如下:聚酰亚胺:9.3-10.2%,聚乙烯醇缩丁醛:6.3-8.1%,环氧树脂:2.3-3.3%,碳纳米管:1.7-2.95%,碳纤维:1.2-1.9%,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2.03-3.1%,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2.33-2.8%,Al2O3:3.3-4.7%,总量小于0.3%的硅烷偶联剂,余量为填料和助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避免相间短路的隔相共箱封闭母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线夹的化学成分及质量百分比含量如下:聚酰亚胺:9.3%,聚乙烯醇缩丁醛:6.3%,环氧树脂:2.3%,碳纳米管:1.7%,碳纤维:1.2%,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2.03%,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2.33%,Al2O3:3.3%,总量为0.1%的硅烷偶联剂,余量为填料和助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避免相间短路的隔相共箱封闭母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线夹的化学成分及质量百分比含量如下:聚酰亚胺:10.2%,聚乙烯醇缩丁醛:8.1%,环氧树脂:3.3%,碳纳米管:2.95%,碳纤维:1.9%,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3.1%,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2.8%,Al2O3:4.7%,总量为0.25%的硅烷偶联剂,余量为填料和助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避免相间短路的隔相共箱封闭母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线夹的化学成分及质量百分比含量如下:聚酰亚胺:9.7%,聚乙烯醇缩丁醛:7.7%,环氧树脂:2.8%,碳纳米管:2.35%,碳纤维:1.5%,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2.6%,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2.5%,Al2O3:4.0%,总量小于0.3%的硅烷偶联剂,余量为填料和助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避免相间短路的隔相共箱封闭母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包括BN和AlN,且所述BN:AlN为3: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避免相间短路的隔相共箱封闭母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经过表面镀镍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避免相间短路的隔相共箱封闭母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线夹在吸热层(3)两端均开设有散热孔(31),所述散热孔(31)与壳体(1)外部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避免相间短路的隔相共箱封闭母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层(3)为GEL凝胶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避免相间短路的隔相共箱封闭母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线夹(2)和下线夹(201)之间设有卡接件,所述卡接件包括设置在上线夹(2)相邻上容线槽(21)之间的滑块(4),以及设置在所述下线夹(201)上与滑块(4)配合的滑槽(41),所述滑块(4)远离上线夹(2)一端的宽度大于另一端,且所述滑块(4)的长度方向与母线的长度方向平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避免相间短路的隔相共箱封闭母线,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上容线槽(21)之间的距离为90mm-1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华强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华强电力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11081.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镍基导电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改性发泡聚硫橡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