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贝加工副产物发酵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10563.9 | 申请日: | 2018-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145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东;陈雪忠;王鲁民;黄洪亮;刘健;玛丽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5G3/04 | 分类号: | C05G3/04;C05F1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恒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17 | 代理人: | 张宁展 |
地址: | 20009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工副产物 发酵剂 粒径 制备 发酵肥料 贝壳粉 种贝 内脏 发酵 秸秆 酵母菌 枯草芽孢杆菌 纤维素降解菌 嗜热微生物 玉米芯粉碎 接种发酵 生产条件 湿法粉碎 循环利用 厌氧发酵 有效解决 固氮菌 玉米芯 后向 制粒 补充 健康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贝加工副产物发酵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其原料包括:秸秆5‑40%,玉米芯5‑40%,贝内脏5‑45%,贝壳粉2‑30%,发酵剂0.5‑10%,所述的百分含量是质量百分含量,所述的发酵剂包括纤维素降解菌,枯草芽孢杆菌,固氮菌,酵母菌和嗜热微生物;其制备方法包括:(1)取贝内脏经湿法粉碎,粒径为0.1~2cm;(2)将秸秆和玉米芯粉碎至粒径为0.5~2cm;(3)混合,接种发酵剂,10‑40℃厌氧发酵12‑72h;发酵期间每隔1‑3h搅拌一次,每次搅拌后向物料中补充0.5~2倍的发酵剂;(4)将发酵完成的物料与粒径为0.05‑0.2cm的贝壳粉混合、干燥、制粒,即得。本发明生产条件温和,原料来源广泛,成本较低,天然健康,绿色,有效解决了贝加工副产物的循环利用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饲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贝加工副产物发酵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有机肥料富含有机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不仅能够改良土壤结构,还可以保持土壤肥力,同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合理利用有机肥料不仅能增加作物产量、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农产品品质,也是现代有机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我国是全球贝养殖大国,目前贝的利用更多限于肉;每年贝加工副产物的产量巨大,贝加工副产物的利用尚较少。目前,贝加工副产物的处理主要作为废弃资源处理。由于贝内脏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脂肪,自然堆放腐熟过程需要时间很长,而且产生腐败恶臭味,严重污染环境。因此,利用贝加工副产物发酵制作有机肥对水产加工业、养殖业和肥料工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要,不仅能够缓解环境污染问题,还能提高贝加工副产物的附加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贝加工副产物作为废弃资源处理的现状,提供一种一种贝加工副产物发酵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开发和提高贝加工副产物的附加值。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贝加工副产物发酵肥料,所述发酵肥料包括以下原料:秸秆5-40%,玉米芯5-40%,贝内脏5-45%,贝壳粉2-30%,发酵剂0.5-10%,所述的百分含量是质量百分含量,所述的发酵剂包括纤维素降解菌,枯草芽孢杆菌,固氮菌,酵母菌和嗜热微生物。
其中,所述的贝是指常规的贝壳动物。所述的贝内脏是指贝加工副产物内脏团。
所述的发酵剂包括纤维素降解菌,枯草芽孢杆菌,固氮菌,酵母菌和嗜热微生物。
较佳的,所述的贝加工副产物发酵肥料包括以下原料:秸秆20-30%,玉米芯20-30%,贝内脏10-30%,贝壳粉10-20%,发酵剂3-8%,所述的百分含量是质量百分含量。
所述的贝加工副产物发酵肥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贝内脏,经湿法粉碎得第一混合物料;经湿法粉碎而得的第一混合物料的粒径为0.1~2cm;
(2)将秸秆和玉米芯粉碎至粒径为0.5~2cm,得第二混合物料;
(3)将第一混合物料和第二混合物料混合,接种发酵剂,所述的发酵剂包括纤维素降解菌,枯草芽孢杆菌,固氮菌,酵母菌和嗜热微生物,混匀后10-40℃厌氧发酵12-72h;发酵期间每隔1-3h搅拌一次,每次搅拌后向物料中补充0.5~2倍的发酵剂;
(4)将发酵完成的物料与粒径为0.05-0.2cm的贝壳粉混合、干燥、制粒,即得贝加工副产物发酵肥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发酵贝加工副产物有机肥料不但生产条件温和,而且具有原料来源广泛、成本较低的优势,深受养殖业和配合饲料厂家的欢迎,发酵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技术产品,为饲料工业和畜禽饲养业提供了一种天然健康、无毒的绿色选择。本发明有效解决了贝加工副产物的循环利用问题,即通过发酵将贝加工副产物转化为肥料,不仅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改善土壤团粒结构,调节土壤的酸碱性,改变土壤的营养状况,而且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1056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郁金香专用培养土
- 下一篇:一种用于酸性土壤改良的有机肥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