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指可调的无荧光粉单芯片白光LE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309597.6 | 申请日: | 2018-04-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899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0 |
| 发明(设计)人: | 魏同波;赵捷;魏学成;王军喜;李晋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1L33/06 | 分类号: | H01L33/06;H01L33/08;H01L33/32;H01L33/00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任岩 |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量子点 量子阱 荧光粉 梯形结构 六角 单芯片白光LED 三维 纳米孔洞 可调的 外延层 制备 发光波长 发光效率 阵列排列 光波 发光源 发射比 高显色 可改变 上表面 衬底 黄光 蓝光 配比 侧面 发射 | ||
一种显指可调的无荧光粉单芯片白光LE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该器件包括:衬底;第一外延层;具有n个阵列排列的微/纳米孔洞的SiO2层,位于所述第一外延层的上方;n个含InGaN/GaN量子阱的三维六角梯形结构,位于各微/纳米孔洞上方;以及量子点区域,位于每两个三维六角梯形结构之间。本发明结合量子阱和量子点所形成的发光源,既能避免荧光粉所带来的缺陷,又可以充分利用量子阱与量子点结合所具有的优势,提高发光效率。通过调节量子阱中In的组分可以使所得到的三维六角梯形结构的侧面发射蓝光,上表面发射比蓝光波长长的绿和/或黄光,同时也可改变间隙中混合量子点的配比,从而调节其发光波长与强度,实现高显色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外延和芯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指可调的无荧光粉单芯片白光LE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全球能源危机和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日益突出。发光二极管(LED)作为一种新型固体照明光源,因具有体积小、高光效、低电耗、长寿命等优势受到高度的重视。近年来,获得白光LED最普遍的方法就是利用低压直流电来激发单一基质的半导体芯片,其芯片发射出的光再激发到涂敷在芯片上的荧光粉,使荧光粉发出人眼可见的长波长的光,最后通过调节荧光粉的比例来实现白光发射。这种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用蓝光芯片激发黄色荧光粉,即以蓝光LED芯片作为激发光源,激发与该种芯片发射波长匹配的黄色荧光粉,将发射出的黄光与激发光源的蓝光进行组合得到白光;另一种为用近紫外光芯片激发红、绿、蓝三基色荧光粉,即以近紫外LED芯片作为激发光源,激发能够发出红、绿、蓝三基色的三种荧光粉,将三种颜色的光进行调控组合得到白光。然而,这种采用荧光转换的方法存在着很多缺陷,例如由于斯托克斯位移而引起的能量损失,寿命相对缩短,荧光粉的降解,色温不稳定,显色指数较低,存在严重的猝灭发光现象等一系列问题。此外,还有就是红绿蓝三基色LED芯片混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尽管可以避免荧光粉在光转换过程中固有的能量损失,但是RGB多芯片的混光过程复杂,并且需不同电路和控制系统,价格昂贵,同时色温也受电流波动影响等。
而采用无荧光粉单芯片白光LED则具有以下的优势:采用单一芯片的LED——避免了多套控制电路的复杂设计,成本低,同时也避免了由不同芯片衰减速度而引起的光色漂移等问题,并且单芯片固态照明产品的热问题相对于多芯片型产品大为降低等;采用无荧光粉的LED——避免了荧光粉的降解、色温不稳定等问题,并且还具有显色指数较高、寿命相对较长等优势。
因此,许多研究者们开始着力发展无荧光粉单芯片的白光LED照明技术,并提出了许多新的实施途径,如单芯片集成的多波长发射白光技术(采用适当的外延技术,生长出不同的3D或2D结构来制备多波长发射的LED)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但是在这些技术中白光的显色指数还比较低,因此,提高显色指数,使色坐标接近(1/3,1/3)也尤为迫切。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指可调的无荧光粉单芯片白光LE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的至少一项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指可调的无荧光粉单芯片白光LED器件,包括:
衬底;
第一外延层;
具有n个阵列排列的微/纳米孔洞的SiO2层,位于所述第一外延层上方,n为大于1的正整数;
n个含InGaN/GaN量子阱的三维六角梯形结构,位于各微/纳米孔洞上方;以及
量子点区域,位于每两个三维六角梯形结构之间;
其中,所述InGaN/GaN量子阱与所述量子点区域形成发光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0959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