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包覆硅/石墨烯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05760.1 | 申请日: | 2018-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309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9 |
发明(设计)人: | 陈峰;汪伟伟;屈杨;刘兴亮;程蒙;彭家兴;万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38;H01M4/62;H01M10/0525;B82Y30/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汪贵艳 |
地址: | 23001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墨烯复合物 制备 聚膦腈 碳包覆 二羟基二苯砜 非氧化性气氛 热处理 表面负载 超薄碳膜 二氧化硅 高温碳化 均匀包覆 均匀负载 镁热还原 物料配比 包覆的 多孔碳 高表面 高粘度 前驱体 石墨烯 杂原子 包覆 超声 二维 交联 去除 三聚 膦腈 薄膜 合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包覆硅/石墨烯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其制备包括前驱体二氧化硅/石墨烯复合物的制备、镁热还原、多聚膦腈包覆的硅/石墨烯复合物,最后高温碳化得碳包覆硅/石墨烯复合物。本发明采用了表面聚合法在纳米二维硅/石墨烯表面负载超薄碳膜,利用三聚膦腈与4,4‑二羟基二苯砜所得多聚膦腈低表面张力、高粘度的特性,在具有高表面能的硅面上不断包覆交联,在反应过程中控制超声和物料配比,能够实现均匀包覆和超薄负载;然后在非氧化性气氛的保护下进行热处理,去除多聚膦腈杂原子,形成均匀负载的多孔碳薄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碳包覆硅/石墨烯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硅作为理论容量最高(4200mAh/g)的电极材料,是目前为止锂电池负极材料最为理想的候选者之一。一般而言,纯硅作为电池负极活性物质存在以下问题:嵌锂过程中发生巨大的体积膨胀,商品化电池结构往往能允许电极材料体积变化在6%~8%以内。硅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巨大的体积效应(>300%)。在此过程中,电极材料发生粉化、破裂,活性物质与集流体逐渐剥离,材料导电性大大下降,电池循环性能不佳;其结构破裂与体积变化,不断出现新的断面暴露在电解液中,硅表面难以形成稳定的SEI膜,不断形成的SEI膜消耗大量锂离子,形成大量不可逆容量,因此硅活性材料一直伴随着首次效率底下且容量衰减迅速。另外,,硅作为半导体非金属材料,电导率仅有2.52×10-6S cm-1,需要加入充足的导电剂,其与社会对于锂离子电池日益增长的能量密度的要求相矛盾。
对于上述问题,诸多硅负极的专利申请中,专注于将硅颗粒纳米化以及碳复合以提供其体积缓冲空间,降低了活性物质嵌脱锂过程中的内部应力,同时改善活性物质的电子电导率。但传统的硅碳复合除了必须解决硅粒子充分分散的问题,还必须避免过多引入碳成分降低了硅活性物质含量的问题。CN 1041103821A利用化学沉积法将Si-SiOx包覆在碳基体表面,再通过热解碳进行包覆得到分散良好的硅碳复合材料,多孔的Si-SiOx结构降低了Si活性活性物质的体积效应。但是在水溶液体系中采用葡萄糖作为碳源进行表面包覆,极易形成碳球,使产品纯度难以保证,且颗粒内外部碳层的存在降低了硅活性物质的实际含量。
发明内容:
为克服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均匀包覆的二维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一种碳包覆硅/石墨烯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前驱体的制备:先将氧化石墨烯、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氢氧化钠和水混合成混合溶液,再将正硅酸乙酯缓慢加入混合溶液中,搅拌后水热反应;然后对反应液进行离心、水洗、过滤、干燥后,煅烧得到二氧化硅/石墨烯复合物;
(2)镁热还原:将二氧化硅/石墨烯复合物与镁粉、熔盐混合,并放入密闭的不锈钢反应器中,在惰性气体气氛的保护下高温反应;反应产物使用氢氟酸刻蚀,然后对其经抽滤、水洗、真空干燥得到硅/石墨烯混合物;
(3)将硅/石墨烯混合物、三聚膦腈和4,4-二羟基二苯砜加入无水乙醇中,再加入三乙胺,恒温超声8~12h,混合物经离心分离、乙醇洗涤、真空干燥,得到多聚膦腈包覆的硅/石墨烯复合物;
(4)高温碳化:将多聚膦腈包覆的硅/石墨烯复合物在惰性气体气氛下高温碳化,然后冷却至室温后得到表面包覆碳的二维的碳包覆硅/石墨烯复合物。
进一步方案,步骤(1)中所述的氧化石墨烯、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氢氧化钠的质量比为3000~5000:200~300:4~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057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