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善废高氮钢力学性能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04455.0 | 申请日: | 2018-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438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8 |
发明(设计)人: | 陈咨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常春高氮合金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C7/072 | 分类号: | C21C7/072;C21C5/52;C21C7/06;C21C7/064 |
代理公司: | 吉林省长春市新时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2204 | 代理人: | 曹静安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氮钢 力学性能 吹氮 氮气 中频感应炉 钢锭 脱硫 氮气压力 氮氩切换 钢液温度 合金元素 破碎处理 全程吹氩 钢水 脱氧剂 浇注 脱氧 出钢 钢液 硅钙 萤石 终锻 加热 保温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善废高氮钢力学性能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对废高氮钢进行破碎处理,调整中频感应炉,保持钢液温度1450~1520℃;步骤2、在中频感应炉的底部通过吹氮装置通入氮气,通入氮气压力为0.6‑0.7Mpa,当Cr、Mn、Si、Mo总含量大于40%时,吹氮5~8min/T;当Cr、Mn、Si、Mo总含量小于40%时,吹氮8~10min/T;步骤3、保持钢液出钢温度控制在1490~1580℃,静置8‑10min,添加硅钙脱氧剂进行脱氧,之后加入萤石进行脱硫,脱硫时进行氮氩切换,全程吹氩;步骤4、在100秒内完成钢水的浇注,获得钢锭,将钢锭加热到1150‑1200℃,保温1‑1.5小时,终锻温度控制在900‑950℃。该方法在不需要添加其他合金元素的情况下,通过通入氮气即可改善废高氮钢的力学性能,方法简单可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铁的冶炼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善废高氮钢力学性能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均匀报道关于如何冶炼高氮钢,较普遍地采用加压冶炼技术,在高压下冶炼高氮钢;还有文献报道在常压下冶炼高氮钢。然而,由于常压下冶炼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冶炼方法过于复杂,在常压或低压下浇注,氮容易析出,不能准确控制氮的含量,冶炼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一些有气孔缺陷或力学性能等不符合要求的废高氮钢,如何利用或改善废高氮钢的力学性能使其能够满足使用要求已成为行业内的一个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废高氮钢力学性能的方法,以解决现有常压或低压下冶炼高氮奥氏体不锈钢时,所产生的无法满足使用要求的废高氮钢不能使用的技术难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改善废高氮钢力学性能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废高氮钢进行破碎处理,在中频感应炉中添加破碎后的废高氮钢,待钢液化清、造渣处理后,通过控制电柜调整中频感应炉感应电流,保持钢液温度在1450~1520℃;
步骤2、在中频感应炉的底部通过吹氮装置通入氮气,通入氮气压力为0.6-0.7Mpa,当Cr、Mn、Si、Mo总含量大于40%时,吹氮5~8min/T;当Cr、Mn、Si、Mo总含量小于40%时,吹氮8~10min/T;
步骤3、吹氮结束后,保持钢液出钢温度控制在1490~1580℃,静置8-10min,静置过程中根据出钢重量添加硅钙脱氧剂进行2-3次脱氧处理,硅钙脱氧剂加入量一般按钢水量的0.1~0.2%加入;之后再加入萤石进行脱硫,脱硫时进行氮氩切换,全程吹氩,氩气流量为50~75m3/min;
步骤4、将步骤3脱氧、脱硫处理后的钢液在100秒内完成所熔炼钢水的浇注,获得钢锭,然后将钢锭加热到1150-1200℃,保温1-1.5小时,终锻温度控制在900-950℃,自然冷却即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充分利用废弃的高氮钢,在不添加其他合金元素的情况下,通过通入氮气来即可改善废高氮钢的力学性能,使其能够满足使用需求,该方法操作简单,可大规模冶炼。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结合生产操作规程和特征步骤,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1
一种改善废高氮钢力学性能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废高氮钢(有气孔缺陷或力学性能不不符合要求的)进行破碎处理,在中频感应炉中添加破碎后的废高氮钢,待钢液化清、造渣处理后,通过控制电柜调整中频感应炉感应电流,保持钢液温度在1450~15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常春高氮合金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未经吉林常春高氮合金研发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044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