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表征碳纤维用聚丙烯腈原丝内应力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02443.4 | 申请日: | 2018-04-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191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1 |
发明(设计)人: | 孔令强;孙兴祥;陈文书;孙春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精业新兴材料有限公司;浙江精功碳纤维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L5/00 | 分类号: | G01L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203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丙烯腈原丝 热处理 原丝 碳纤维 预氧化 烘箱 沸水收缩率 工艺制定 空气气氛 两端标记 热收缩率 应力测试 有效关联 关联性 截取 测量 申请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表征碳纤维用聚丙烯腈原丝内应力的方法,其具体步骤为:截取1米长的聚丙烯腈原丝,用烘箱在空气气氛中进行热处理2~60分钟,热处理温度通常设置为140~280℃,热处理前将原丝两端进行标记,标记间距离用L1表示,热处理后测量两端标记间距离用L2表示,热收缩率%=(L1‑L2)/L1×100。本申请的主要特点是解决了聚丙烯腈原丝沸水收缩率与预氧化工艺无法有效关联的问题,从原丝内应力原理上解决了内应力测试的问题,建立了原丝指标与预氧化工艺的关联性,解决了工艺制定的盲目性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纤维测试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表征碳纤维用聚丙烯腈原丝内应力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生产过程中,高质量的聚丙烯腈原丝是制备合格碳纤维的前提,虽然国内碳纤维技术在近几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原丝技术指标如何与碳化生产工艺以及最终碳纤维产品的质量指标进行有效关联依然是困扰领域内生产和研究人员的一大难题。聚丙烯腈原丝是从聚丙烯腈聚合液通过凝固成型、凝固浴牵伸、水洗、热水牵伸、上油、蒸汽牵伸和蒸汽定型等工序制备而成,整个过程中物理牵伸贯穿始终,线形大分子链在整个过程中沿着纤维轴方向择优取向,取向度得到显著提高,而大分子则处于了一种热力学不稳定状态,直接进入预氧化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预氧化的效果,原丝生产中蒸汽定型工序就是在蒸汽的环境中让纤维进行一步有控制的热收缩,遵循熵增原理,使得原丝中分子热力学稳定性提高。但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或者提高原丝的外观质量,蒸汽定型在工业化生产中已多被停用,甚至新建装置已取消此道工序,对于纤维中存在的内应力只能在预氧化过程中进行弥补。
原丝的沸水收缩率作为评价原丝内应力的一个指标一直被沿用,是在沸水中让原丝自然收缩,计算收缩量,但沸水收缩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原丝内应力的大小,并不能代表在高温作用下的收缩应力,对后续预氧化工艺并无太大指导意义,因为预氧化工艺起始温度均在200℃左右,200℃下聚丙烯腈纤维的张力虽同时受到物理收缩和化学收缩的共同影响,但物理收缩仍占主要地位,因此了解原丝的真实内应力对预氧化工艺的制定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表征碳纤维用聚丙烯腈原丝内应力的方法。本申请的目的在于表征出聚丙烯腈原丝产品的真实内应力,根据其内应力大小,合理设计预氧化工艺,减少因内应力的影响导致预氧化效果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碳纤维成品质量。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表征碳纤维用聚丙烯腈原丝内应力的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截取1米长的聚丙烯腈原丝,用烘箱在空气气氛中进行热处理2~60分钟,热处理温度通常设置为140~280℃,热处理前将原丝两端进行标记,标记间距离用L1表示,热处理后测量两端标记间距离用L2表示,热收缩率(%)= (L1-L2)/L1×100。根据热收缩率的大小,相应的优化调整预氧化牵伸倍数,避免纤维因张力过大造成损伤。其特征在于:热收缩率测试过程中温度设置为140~280℃,其结果体现了纤维的所有内应力,其结果与预氧化过程中工艺可以直接关联。
一种表征碳纤维用聚丙烯腈原丝内应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夹具,烘箱和滑轮;在夹具和滑轮的中间位置上设有烘箱,烘箱的靠近夹具的一端设有聚丙烯腈原丝进口,烘箱的靠近滑轮的一端设有聚丙烯腈原丝出口;截取聚丙烯腈原丝,原丝一端用夹具固定,将原丝穿过烘箱,经滑轮后在另一端固定配重砝码,烘箱内气氛为空气,烘箱温度和热处理时间通过烘箱控制器进行设定,热处理温度通常设置为140~280℃,热处理时间通常为2-60 分钟,热处理前,砝码底端水平对应刻度尺刻度数字记为A1,热处理完成后,砝码底端水平对应刻度尺数字记为A2,(A1-A2)即为原丝经过热处理后的收缩量△L;热收缩率(%)=△L/L0×10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精业新兴材料有限公司;浙江精功碳纤维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精业新兴材料有限公司;浙江精功碳纤维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0244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