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介质波导实现双极化信号传输的探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97446.3 | 申请日: | 2018-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493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0 |
发明(设计)人: | 冯彦军;陈伟;左志银;李智龙;张冀成;吕廷海;陈泽峰;陈勇;韩林缘;顾爱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富士达微波技术有限公司;成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5/16 | 分类号: | H01Q15/16;H01Q15/24;H01Q1/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周春霞 |
地址: | 710075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介质波导 实现 极化 信号 传输 探针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介质波导实现双极化信号传输的探针装置,该探针装置包括底座和介质棒,介质棒的一端安装在底座上,介质棒的另一端能够插入单极化微波抛物面天线的矩形波导接口内,介质棒的外壁上形成有用于防止双极化信号外泄的防泄漏层,底座上设置有能够使双极化信号通过的圆形波导接口;介质棒提供双极化信号传输的通道。本发明解决了单极化微波抛物面天线中的圆矩过渡段无法传输双极化信号的问题,实现无需考虑单极化微波抛物面天线内部馈源管接口的情况下,即可实现单极化微波抛物面天线能够传输双极化信号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领域,涉及一种采用介质波导实现双极化信号传输的探针装置。
背景技术
天线是微波通信系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件,其主要功能为将电磁信号向空间辐射并从空间接收电磁波。其中,抛物面天线是点对点微波P2P(点对点)通信最常用设备,其特点是,线极化传输,增益高且指向性强。单极化的微波抛物面天线向空间辐射和接收单极化信号(见图1);双极化的微波抛物面天线则可以辐射和传输双极化信号(见图2);实现同频正交极化频率复用技术,即在同一频率下同时传输2路信号,容量较单极化翻倍。
随着微波通信发展,频谱资源越来越稀缺,成为重点保护资源,运营商需要支付高额的频谱租赁费用才能获批使用某频谱,故将单极化传输升级为双极化传输,提高频谱利用率,在不增加或少量增加频谱费用基础上实现传输容量翻倍,成为各运营商随移动通信业务发展对微波业务升级扩容的首选。
单极化的微波抛物面天线的构成有天线罩、反射面、中心盘及挂架、连接盘、馈源管、圆矩过渡段,其中天线罩、反射面、馈源管均可传输双极化信号,但单极化天线采用IEC标准的矩形波导接口,矩形波导和圆矩波导转换器均无法传输双极化信号。双极化的微波抛物面天线与单极化天线相比,无圆矩波导转换器,其馈源管直接连接OMT(正交模转换器)实现双极化信号传输。
如需对单极化天线升级改造为双极化天线,业界现有方案为拆除原单极化天线更换为双极化天线,或者拆除单极化天线的圆矩过渡段(见图1),将OMT直接对接到馈源管上从而升级为双极化天线,但是如果存在馈源管的接口不统一的情况时,会造成OMT需要多种接口进行适配,仅在单一天线制造商且馈源管接口历史变更较少的场景存在一定可操作性,因为天线为无源设备,天线的类型及版本无法提前识别,只能同时备全部OMT接口以保证改造成功率。另外,天线在室外环境使用多年后,螺钉等紧固件可能生锈造成圆矩过渡段无法拆卸,缺少一种可兼容多种内部馈源管接口以及简单操作的单极化天线升级到双极化天线的改造方案。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介质波导实现双极化信号传输的探针装置,该装置用于安装到单极化微波抛物面天线上,使得单极化微波抛物面天线能够传输双极化信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采用介质波导实现双极化信号传输的探针装置,该探针装置包括底座和介质棒,介质棒的一端安装在底座上,介质棒的另一端能够插入单极化微波抛物面天线的矩形波导接口内,介质棒的外壁上形成有用于防止双极化信号外泄的防泄漏层,底座上设置有能够使双极化信号通过的圆形波导接口;介质棒提供双极化信号传输的通道。
可选地,该探针装置还包括套装在所述介质棒端部的阻抗匹配件,该阻抗匹配件具有喇叭状结构。
可选地,所述探针装置还包括套装在所述介质棒上的套筒;所述阻抗匹配件为弹性件且采用金属制成;套筒能够沿介质棒长度方向滑动使得阻抗匹配件的喇叭状结构收拢或者展开。
可选地,所述套筒远离阻抗匹配件的一端设置有翻边结构。
可选地,所述阻抗匹配件包括套装在所述介质棒上的固定筒以及呈周向分布在该固定筒同一端的多个分瓣,每个分瓣形成为弧形结构,所有分瓣形成所述的喇叭状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富士达微波技术有限公司;成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西安富士达微波技术有限公司;成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9744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