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产碳酸酯的系统及利用该系统生产碳酸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93831.0 | 申请日: | 2018-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845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何霖;王凯;王科;傅送保;谭亚南;侯章贵;程牧曦;张卉;韩伟;柴文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中海油炼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中海油(青岛)重质油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317/38 | 分类号: | C07D317/38;B01J8/22;B01J8/08;B01D1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地址: | 100027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碳酸 系统 利用 方法 | ||
1.一种生产碳酸酯的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装置包括第一鼓泡塔(101)、第二鼓泡塔(102)和换热器(201),所述第一鼓泡塔(101)的上部设有原料和催化剂入口(1)以及与换热器(201)顶部出口连通的第一循环入口(2),所述第一鼓泡塔(101)的下部设有与第二鼓泡塔(102)顶部出口连通的第二循环入口(3),所述第一鼓泡塔(101)的底部设有与第二鼓泡塔(102)下部连通的产物出口(4);所述第一鼓泡塔(101)内呈安静鼓泡状态;所述第二鼓泡塔(102)内呈湍流鼓泡状态;所述安静鼓泡状态指气速低于0.05m/s;所述湍流鼓泡状态指气速高于0.08m/s且低于0.2m/s;所述第二鼓泡塔(102)的底部设有气体入口(5),所述第二鼓泡塔(102)的上部设有溢流出口(6),所述溢流出口(6)与所述换热器(201)的底部连通;
所述系统装置还包括与溢流出口(6)连通的气液分离器(301),所述气液分离器(301)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气体出口(7)和液体出口(8);
所述系统装置还包括与气液分离器(301)的液体出口(8)连通的真空精馏塔(103),所述真空精馏塔(103)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原料回收出口(9)和催化剂回收出口(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鼓泡塔(102)内部靠近顶端位置设有除沫器。
3.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统装置生产碳酸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从原料和催化剂入口(1)向第一鼓泡塔(101)中通入环氧化合物和催化剂的混合物,环氧化合物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从第二循环入口(3)进入第一鼓泡塔(101)的CO2气体发生逆流反应,生产碳酸酯;
(b)在第二鼓泡塔(102)中,从气体入口(5)通入的CO2气体与来自第一鼓泡塔(101)的碳酸酯进行质交换和热交换,不仅实现了对CO2的预热,同时将碳酸酯中残余的环氧化合物置换出来,实现环氧化合物的循环;
(c)从第二鼓泡塔(102)的溢流出口(6)流出的碳酸酯一部分进入换热器(201)进行换热降温,再循环送至第一鼓泡塔(101)对环氧化合物原料进行预热,剩余部分通过与溢流出口(6)连通的排料口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将从排料口排出的碳酸酯送至气液分离器(301)进行泄压气液分离的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将从气液分离器(301)的液体出口(8)排出的液相碳酸酯产品送至真空精馏塔(103)实现碳酸酯的精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将从真空精馏塔(103)排出的催化剂返回到原料和催化剂入口(1)实现再利用的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鼓泡塔(101)内呈安静鼓泡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鼓泡塔(102)内呈湍流鼓泡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控制换热器(201)的顶部出口温度实现对第一鼓泡塔的床层温度的调节。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鼓泡塔(101)的床层温度为70℃-130℃。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鼓泡塔(101)的床层温度为90℃-110℃。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鼓泡塔(101)中,逆流反应的压力为1.5MPa-5M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中海油炼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中海油(青岛)重质油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中海油炼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中海油(青岛)重质油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9383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