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合避雨栽培的薄膜光伏发电与集雨灌溉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88823.7 | 申请日: | 2018-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055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发明(设计)人: | 龚道枝;唐大华;梅旭荣;王丽娟;郝卫平;李昊儒;高丽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9/14 | 分类号: | A01G9/14;A01G9/26;E03B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5 | 代理人: | 吕世静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合 避雨 栽培 薄膜 发电 灌溉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合避雨栽培的薄膜光伏发电与集雨灌溉系统,所述系统包括避雨栽培设施大棚棚架、薄膜光伏发电组件、玻璃、集雨渠道、明渠、蓄水池、输水管、渗水管和排水沟等;所述玻璃设置在所述避雨栽培设施大棚棚架上部,薄膜光伏发电组件覆盖于大棚棚架上部,避雨栽培设施大棚棚顶由玻璃和薄膜光伏发电组件共同组成且玻璃和薄膜光伏组件位于同一平面。本发明融合了光伏发电技术、避雨栽培技术、渗灌技术,在利用现有的薄膜光伏发电装置基础上,设计出一套适合避雨栽培作物进行集雨灌溉的系统,在解决发电的同时发展避雨栽培农业,具有高效、清洁、环保、节能、节水、占地面积小、减少水土流失等特点,其适用范围较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伏发电与灌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合避雨栽培的薄膜光伏发电与集雨灌溉系统。
技术背景
近年来,在露地栽培的基础上,发展了避雨栽培技术,一般而言,避雨栽培通过在作物上搭架覆盖塑料薄膜或玻璃,下雨时使水顺流下再排除园外,不落在叶蔓、果上,该栽培技术的优点是降低空气湿度,进而减少病菌繁殖,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和危害,该技术针对桃、葡萄等对空气湿度敏感的作物有效;同时,还可控制过多的雨水进入作物根部,结合灌溉系统可改善作物的水分条件,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在边远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电网供电成本较高,使用柴油发电机发电消耗化石能源且污染环境,而太阳能属于清洁能源,故现在采用光伏发电解决电网供电成本高是发展趋势。但在传统的光伏发电模式中,单晶硅或多晶硅光伏组件占用耕地面积较大,因此,基于薄膜光伏发电技术,充分利用物理空间,将其与避雨栽培技术相结合,在避免雨水直接落到叶曼、果上的同时,又能收集雨水,避免水资源浪费,减缓了水土流失,同时利用节水灌溉技术直接对作物根部进行灌溉,增强了灌溉的可操控性,实现了对作物的合理灌溉,光伏发电与避雨栽培还能增加用户收益,该系统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适用范围。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所提及的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适合避雨栽培的薄膜光伏发电与集雨灌溉系统,解决光伏发电占用耕地和水土流失问题,充分利用物理空间,将光伏发电与避雨栽培技术相结合,实现可控性灌溉。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适合避雨栽培的薄膜光伏发电与集雨灌溉系统,所述系统包括避雨栽培设施大棚棚架、薄膜光伏发电组件、玻璃、集雨渠道、明渠、蓄水池、输水管、渗水管和排水沟;所述避雨栽培设施大棚由棚架和棚顶组成;所述玻璃设置在所述避雨栽培设施大棚棚架上部,所述薄膜光伏发电组件覆盖于所述设施大棚棚架上部,所述避雨栽培设施大棚棚顶由玻璃和薄膜光伏发电组件共同组成且玻璃和薄膜光伏组件位于同一平面;所述集雨渠道与蓄水池通过明渠相连,所述蓄水池位于避雨栽培设施大棚中部,所述渗水管通过输水管与蓄水池连接;所述排水沟与集雨渠道相连。排水沟的设置作用在于,排走蓄水池蓄满后多于的雨水。
所述避雨栽培设施棚架由钢筋混凝土基础、立柱、横梁和纵梁组成;所述钢筋混凝土基础与立柱连接、纵梁与立柱连接、横梁与纵梁连接。
所述集雨渠道两端渠底高度较高,中部渠底高度较低。
所述输水管出口端设置有阀门,所述渗水管在作物根部周围附近设置有小孔;所述排水沟与集雨渠道连接处设置有闸门。
进一步地,本发明涉及将上述系统用于避雨栽培集雨灌溉的用途。
1、本发明针对有需求的作物,在利用现有的光伏发电装置基础上,设计出一套适用避雨栽培作物进行集雨灌溉的系统,在解决发电的同时,充分利用了物理空间,发展了避雨栽培农业,同时还解决了其灌溉,以及仅有光伏发电系统所带来的水土流失的问题;
2、本发明具有高效、节能、清洁、环保等优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高效节水灌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适合避雨栽培的薄膜光伏发电与集雨灌溉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888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家居创意组合花架
- 下一篇:培育芦笋的苗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