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分子助滑树脂的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287160.7 | 申请日: | 2018-03-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099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 发明(设计)人: | 杨洪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洪行 |
| 主分类号: | C08F283/06 | 分类号: | C08F283/06;C08F220/06;C08F2/4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71200 山东省泰***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超分子 树脂 反应釜 吸入 制备 丙烯酸 安全性能 高温高压 过硫酸钾 还原反应 聚合工序 氢氧化物 去离子水 实用性能 市场推广 酸碱中和 调合剂 高硬度 交联剂 聚二醇 模具槽 液体料 增滑剂 降压 放入 加压 聚合 密封 环保 | ||
1.一种超分子助滑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溶酸工序:将高于反应釜的高位罐内空气排出,把1-4份去离子水吸入高位罐内,再打开高位罐底部和反应釜上部连通管的阀门,然后将2-5份的丙烯酸吸入密封的反应釜内,将丙烯酸分子溶在水里,剩余气体经真空泵排出;抽酸完毕后,先关闭高位罐与反应釜间连通管上的阀门,停止真空泵,让反应釜内的负压通过吸酸管道回到常压,让高位罐内的负压通过停止的真空泵回到常压,然后启动反应釜外套循环水降温系统,开动反应釜搅拌器,进行5-20分钟的溶丙烯酸;
(2)酸碱中和工序:首先打开循环水外套降温系统和反应釜搅拌器,将1-3份的氢氧化物加入反应釜内,并持续搅拌25-50分钟以上,在此过程中使反应釜内反应温度控制在35-45℃以下;反应完毕后测出酸碱中和度,使PH值达到6-7;
(3)添加调合剂工序:首先打开循环水外套降温系统和反应釜搅拌器,将2-4份的增滑剂加入反应釜内,搅拌10-30分钟之后,将0.001-0.01份的聚二醇交联剂加入釜内;调配完毕后,继续搅拌15-40分钟;
(4)引发加压聚合工序:取适量的上步所得液体料倒入模具槽,放入过硫酸钾0.001-0.005份,搅拌均匀,对液体料进行氧化后进入压力容器内,给物料加温至70-90℃,加压至2-3mpa,10-20分钟后物料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进行了还原反应,液体聚合为胶,保持10-35分钟后将聚合成高硬度胶体的超分子助滑树脂降温降压,即得成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分子助滑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溶酸工序:要用耐腐材质的真空泵把高于内壁耐腐反应釜的高位罐内空气排出,把3.5份去离子水用pvc管吸入高位罐内,再打开高位罐底部和反应釜上部连通管上的阀,将3.5份的丙烯酸通过pvc管道吸入密封的反应釜内,丙烯酸分子溶在水里,剩余气体经真空泵排出;抽酸完毕后,先关闭高位罐与反应釜间连通管上的阀门,停止真空泵,让反应釜内的负压通过吸酸的pvc管道回到常压,让高位罐内的负压通过停止的真空泵回到常压,然后启动反应釜外套循环水降温系统,开动反应釜搅拌器,打开罐、釜间连通管上的阀,把高位罐内的去离子水利用自然压差放入反应釜内后关闭阀,进行10分钟的溶丙烯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分子助滑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酸碱中和工序:向装有丙烯酸的反应釜内放入氢氧化物粉末时,首先打开循环水外套降温系统和反应釜搅拌器,再把1.6份的氢氧化物倒入高于反应釜1米的锥型槽内,步骤为:打开1/3槽与反应釜连管上碟阀,按0.2份/分钟的添加量匀速的将氢氧化物加入反应釜内,并持续搅拌40分钟以上,在此过程中使反应釜内反应温度控制在40℃以下;反应完毕后测出酸碱中和度,使PH值达到6-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分子助滑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添加调合剂工序:首先打开循环水外套降温系统和反应釜搅拌器,再把1.4份的增滑剂倒入高于反应釜1米的锥型槽内,步骤为:打开1/3槽与反应釜连管上碟阀,按0.2份/分钟的添加量匀速的将增滑剂加入反应釜内,搅拌20分钟之后,打开反应釜上部设置的注液阀,将0.007份的聚二醇交联剂用塑料漏斗加入釜内;调配完毕后,继续搅拌30分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分子助滑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引发加压聚合工序:取适量的上步所得液体料倒入模具槽,放入过硫酸钾0.003份,并用搅拌棒搅拌均匀,对液体料进行氧化后进入压力容器内,给物料加温至86℃,加压至2.5mpa,15分钟后物料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进行了还原反应,液体聚合为胶,保持20分钟后将聚合成高硬度胶体的超分子助滑树脂降温降压,即得成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洪行,未经杨洪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87160.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