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层嵌套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84958.6 | 申请日: | 2016-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010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0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耿云花 |
主分类号: | D01F9/08 | 分类号: | D01F9/08;D01F8/10;D01F1/10;D01D5/00;B82Y3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708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纤维 双层嵌套 制备 高压静电纺丝 溶胶前驱液 内外两层 聚合物 金属盐 均一 纤维 配置 | ||
一种双层嵌套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具有内外两层,通过不同分子量的聚合物和金属盐配置成均一溶胶前驱液,高压静电纺丝获得纳米纤维。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6106289118,发明名称为一种双层嵌套纳米纤维及其制备方法,申请日为20160803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的发展,重大的研究发现微观多级的结构能够使材料拥有许多优异的性质。由于现代合成技术和分析测试的发展,微观纳米材料也经历这从简单到复杂的结构演变。进而,在近几年拥有更加复杂的内结构的第三代微米/纳米材料极大地刺激了许多科学家的研究兴趣,因为这些结构拥有更加优异的性能。另外,一维纳米结构,因其独特的性质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兴趣,并取得了非常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所有制备方法中静电纺丝具有明显优势。静电纺丝以其制造装置简单、纺丝成本低廉、可纺物质种类繁多、工艺可控等优点,已成为有效制备纳米纤维材料的主要途径之一。静电纺丝技术已经制备了种类丰富的纳米纤维,包括有机、有机/无机复合和无机纳米纤维。比如,Xiang等人同样利用该技术合成了CuO中空纤维,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氢气还原工艺进一步获得了多孔的中空Cu纤维(CrystEngComm, 2011, 13(15): 4856-4860)。此外,串珠链状纳米纤维、疏松多孔纳米纤维以及流苏状纳米纤维也有过报道。然而,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还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在制备有机纳米纤维方面,用于静电纺丝的天然高分子品种还十分有限,对所得产品结构和性能的研究不够完善,最终产品的应用大都只处于实验阶段,尤其是这些产品的产业化生产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其次,静电纺有机/无机复合纳米纤维的性能不仅与纳米粒子的结构有关,还与纳米粒子的聚集方式和协同性能、聚合物基体的结构性能、粒子与基体的界面结构性能及加工复合工艺等有关。如何制备出适合需要的、高性能、多功能的复合纳米纤维是研究的关键。此外,静电纺无机纳米纤维的研究基本处于起始阶段,无机纳米纤维在高温过滤、高效催化、生物组织工程、光电器件、航天器材等多个领域具有潜在的用途,但是,静电纺无机纳米纤维较大的脆性限制了其应用性能和范围,因此,开发具有生产工艺简单、柔韧性、连续性、结构一致性的纳米材料是一个技术难点。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通过不同分子量的聚合物和金属盐配置成均一溶胶前驱液,高压静电纺丝获得纳米纤维,结合梯度热处理(梯度升温速率和梯度温度)过程,获得高质量的收缩的可调内结构的无机纳米材料,巧妙利用两个阶段不同的升温速率控制复合纤维的分解过程,准确且方便的控制形成嵌套结构、并且双层均向内的形貌。
所述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1)分别称取0.3~1.5g的高分子量的聚丙烯酰胺、0.78~1g的中分子量的聚丙烯酰胺、0.4~0.8g的低分子量的聚丙烯酰胺,及2~3mmol的金属盐和4~7mmol的沉淀剂同时加入到28~39mL去离子水,将其放到70~88℃的恒温水浴锅中磁力搅拌6h使其全部溶解,形成透明的溶液;金属盐选自Mg、Al、Zn、Zr和Fe的硝酸盐、硫酸盐、乙酸盐、氯化物和草 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沉淀剂中选自磷酸、磷酸铵、磷酸二氢铵、磷酸氢二铵、氨水、氟化铵、碳酸铵、碳酸氢铵和草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2)将步骤1)前躯体溶液加入到注射剂中,在正高压17~20kV,负高压-1.1~1.9kV的条件下进行静电纺丝,用铝箔接收纳米纤维,针头与接收板的距离调整为13~18 cm,纺丝液推进速度1~1.5mL/h;
3)对步骤2)获得的纳米纤维放置于120℃烘箱中干燥5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耿云花,未经耿云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8495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