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冷剂回路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84043.5 | 申请日: | 2018-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312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2 |
发明(设计)人: | 河野周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5B1/00 | 分类号: | F25B1/00;F25B4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冷剂回路装置 辅助散热器 制冷剂管路 压缩机 散热器 出口温度传感器 加热器 制冷剂 制冷剂回路 冷冻能力 送风风扇 冷却器 毛细管 商品收容库 导入管路 返回管路 外部空气 依次连接 出口侧 入口侧 送风量 主回路 检测 回液 送出 驱动 期望 吸引 | ||
一种制冷剂回路装置,将冷冻能力调整为期望的大小且避免产生回液现象。制冷剂回路装置具有制冷剂回路,制冷剂回路具备:主回路,是利用制冷剂管路将冷却器、压缩机、散热器、辅助散热器、第一毛细管及第二毛细管依次连接来构成的;加热器,与从压缩机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管路分支的导入管路连接且设置于商品收容库;返回管路,将加热器与辅助散热器的入口侧的制冷剂管路连接,制冷剂回路装置具备:库外送风风扇,在被驱动的情况下将外部空气送出到散热器和辅助散热器;出口温度传感器,检测被压缩机吸引的制冷剂的温度;以及控制部,根据通过出口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的变化来使库外送风风扇的送风量增减,从而控制冷却器中的冷冻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剂回路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具备具有热泵功能的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回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具备具有热泵功能的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回路装置,已知如下的制冷剂回路装置。即,该制冷剂回路装置具备具有主回路、导入管路、加热器以及返回管路的制冷剂回路。
主回路利用制冷剂管路将冷却器、压缩机、散热器、辅助散热器以及膨胀机构依次连接来构成为管状。冷却器设置于作为对象的室。压缩机设置于上述室的外部,吸引通过了冷却器的制冷剂(例如二氧化碳),将所吸引的制冷剂进行压缩来使其成为高温高压的状态后喷出该制冷剂。散热器与压缩机同样地设置于室的外部,使由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与周围空气进行热交换来散热。辅助散热器设置于散热器的附近,使在散热器中散热后的制冷剂与周围空气进行热交换来散热。膨胀机构使在辅助散热器中散热后的制冷剂减压来进行绝热膨胀。
在这种主回路中,由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在散热器和辅助散热器中散热,散热后的制冷剂在膨胀机构中被绝热膨胀,在冷却器中蒸发。在该冷却器中蒸发的制冷剂会被压缩机吸引来再次被压缩从而进行循环。由此,设置有冷却器的室的内部空气被冷却。
导入管路是设置成从压缩机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管路分支出来的形态的管路。加热器与导入管路连接并且设置于设置有上述冷却器的室中的作为加热对象的室。在通过导入管路被供给了由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的情况下,该加热器使该制冷剂散热来对该室的内部空气进行加热。
返回管路设置成将加热器与辅助散热器的入口侧的制冷剂管路连接的形态。该返回管路将在加热器中散热后的制冷剂送出到主回路。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制冷剂回路装置中,在仅进行室的内部空气的冷却的情况下(在进行冷却单独运转的情况下),使制冷剂仅在主回路中循环。另一方面,在对一个室的内部空气进行冷却且对其它室的内部空气进行加热的情况下(在进行热泵运转的情况下),将由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送出到加热器,将通过了加热器的制冷剂送出到辅助散热器,之后使制冷剂通过膨胀机构和冷却器。由此,能够对设置有加热器的室的内部空气进行加热,对设置有冷却器的室的内部空气进行冷却。
而且,在所述制冷剂回路装置中,在进行热泵运转的情况下,为了将成为高压的制冷剂的压力收敛于规定范围,根据辅助散热器的出口的制冷剂温度来控制向散热器和辅助散热器送出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送风风扇的送风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0241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的制冷剂回路装置中,根据辅助散热器的出口的制冷剂温度来控制向散热器和辅助散热器送出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送风风扇的送风量,因此无法探测出在热泵运转中冷冻能力变得过剩的情况下压缩机吸引液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所谓的回液现象的产生,其结果是难以避免回液现象。
为了避免所述回液现象的产生,能够通过将能够改变转速的变频压缩机应用为压缩机、或者将能够调整开度的电子膨胀阀应用为膨胀机构来进行应对,但是变频压缩机、电子膨胀阀昂贵,其结果是招致制造成本的增大,并不理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电机株式会社,未经富士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8404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