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隐身纤维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79814.1 | 申请日: | 2018-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681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31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美花 |
主分类号: | D01F8/14 | 分类号: | D01F8/14;D01F1/08;D01F1/10;D06M15/53;D06M15/09;D06M15/03;D06M15/13;D06M11/46;D06M101/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41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隐身 中空纤维 涂敷 喷洒 纤维 中空纤维表面 电磁波吸收 屏蔽作用 吸波性能 隐身材料 原料附着 薄膜层 长寿命 低成本 制造 维护 | ||
一种耐久的具有电磁波吸收和屏蔽作用,且低成本、低维护、长寿命的隐身纤维。其特征在于:中空纤维表面涂敷有隐身材料形成的薄膜层,内部喷洒有隐身粉末。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纤维的直径为7~1000μm。本发明通过内喷洒和外涂敷两种方式将不同的隐身原料附着于中空纤维上,提高了吸波性能以及耐久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性能纤维领域,具体为隐身纤维。
背景技术
现代战争中,吸波材料的技术发展是提高隐身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吸波材料的功能原理是将入射的电磁波的能量转化成热能损耗掉,从而避免电磁波的反射。若要实现这种对电磁波的高效率吸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电磁波能够进入到吸波材料内部而不会在入射表面发生强烈的反射;其次进入到材料内部的电磁波被高效率地转化成热能。常见的吸波材料集中于铁氧体、金属粉末、陶瓷、导电聚合物及碳材料上,其主要的吸波机 制归结为电阻损耗,磁损耗和介质损耗。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对吸波隐身材料提出了“薄、轻、宽、强”等性能方面更高的要求,制备满足上述要求的新型复合吸波粉体具有重要的 科学意义及实用价值。
吸波材料又称隐身或伪装材料,是对波反射非常小的材料。波的吸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谐振,即当材料的厚度等于波波长的1/4时,通过谐振减少波的反射。二是搀杂,通过在材料中加入电损耗或磁损耗物质,利用电 损耗物质在电磁场作用下传导电流受到有限电导率的限制,使进入材料的波转换成热能而损耗掉。或利用磁损耗物质内部偶极子在电磁场下运动受限定磁导率限制而使电磁能转换成热能。
目前,泡沫型吸波材料在隐身和屏蔽方面,多在泡沫塑料、 泡沫橡胶和泡沫陶瓷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或在环氧树脂加碳纤维和铁氧体做吸收剂,制作成涂料型、贴片型、层板型和泡沫型。如欧洲GAMMA公司推出的一种新型波吸收涂料,采用多晶铁 纤维做吸收剂,重量轻,且可在很宽的频带范围实现高效吸收雷 达波。美国目前生产并出口欧洲的隐身涂料,能在2--18GHz频率范围内吸收率达12--25db。日本利用铁氧体类吸收材料与灰浆混合作为墙面涂料,用于电磁波的屏蔽等等。相对而言,上述吸波 材料的加工工艺复杂,技术要求严格,而且制作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耐久的具有电磁波吸收和屏蔽作用,且低成本、低 维护、长寿命的隐身纤维。
一种隐身纤维,其特征在于:中空纤维表面涂敷有隐身材料形成的薄膜层,内部有隐身粉末。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纤维的直径为7~1000μm;纤维壁厚度≤34nm的,具体步骤如下:
(1)将切片原料加入溶剂制成纺丝原液,所述切片原料为含水量小于0.01% 的PET 切片和PBT切片;
(2)将100-200质量份碳纳米管、20-30质量份聚氧化乙烯、1-8质量份钛酸酯、5-16质量份聚乙烯醇在高剪切力作用下砂磨分散30分钟,使物料细度小于30um,控制常压和温度80~90℃,维持作用时间5.5小时,得到隐身粉末;
中空纤维的纺制:中空纤维的纺制过程是采用干喷湿纺法,计量泵转速为 11-20r/min,纺丝压力为0.2-0.3Mpa,将浆液从两个同心管组成的喷丝头挤出,经70mm的干纺程后,在温度为25℃的二甲基甲酰胺含量为10-13%的水溶液中凝固,初生中空纤维膜经三道拉伸、二道水洗,以45m/min的速度卷绕,制得中空纤维,在此纺丝过程中,喷丝头内腔喷洒隐身粉末,压力为2.5×10-3MPa。
(3)将3-15质量份TiCl4、8-11质量份聚乙二醇、7-20质量份羧甲基纤维素钠、5-15质量份壳聚糖、0.5-5质量份海藻酸盐混合,海藻酸盐是水溶液形态,于常温下将海藻酸盐溶于水制得,其聚合度为100-700,水溶液质量分数为2-10%,高速搅拌得到溶胶;海藻酸盐为海藻酸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美花,未经于美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798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降解吸水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下一篇:一种两步法制备氧化铝纤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