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CLEC-2在制备治疗颅脑损伤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79655.5 | 申请日: | 2018-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787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陶陆阳;高诚;陈溪萍;王浩晨;刘司南;陶泓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8/17 | 分类号: | A61K38/17;A61P29/00;A61P25/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冯瑞;杨慧林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clec 制备 治疗 颅脑 损伤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C型凝集素受体‑2在制备治疗颅脑损伤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治疗颅脑损伤的药物,包括C型凝集素受体‑2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本发明公开了血小板CLEC‑2具有治疗脑外伤等颅脑损伤的作用及潜在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治疗颅脑损伤病人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CLEC-2在制备治疗颅脑损伤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上颅脑损伤十分常见,如脑外伤等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且在年轻人中尤为多见,给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颅脑损伤之后的病情变化较快且复杂,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尽管治疗颅脑损伤的药物和外科手术日渐改进,但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手段相当匮乏,尤其是缺乏药物治疗手段。因此,充分研究颅脑损伤后的病理变化以期寻求更好的治疗手段已经显得刻不容缓。
以脑外伤为例,其发病机制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由外力冲击直接引起的物理损伤,二是由物理损伤引起的继发性损伤,包括神经元损伤、炎症反应等。两种损伤都会引起血脑屏障的破坏,并且继发性损伤的破坏显得更为严重和持久。在脑外伤继发性损伤的病理变化过程中,来源于血液单核细胞的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脑损伤发生之后,大量炎症细胞因子从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中产生,这些炎症因子可引起血脑屏障通透性和完整性破坏、导致神经元兴奋性升高、神经毒性物质的积聚,从而破坏神经血管单元各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最近的研究表明,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存在两种表型:具有促进炎症作用的“M1”表型和具有抑制炎症作用的“M2”表型。“M2”型小胶质细胞释放的甘露糖受体、精氨酸酶、白介素10、白介素1-β受体拮抗剂有助于清除细胞碎片,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神经营养保护因子的释放。由于神经元损伤之后的不可再生性,在脑外伤发生之后,调节“M1”型小胶质细胞向“M2”型小胶质细胞转化,快速抑制炎症反应,将神经元的继发性损害程度降到最低,应该是保护神经元,减轻神经元损害的可靠措施。
C型凝集素受体-2,(CLEC-2)作为一种新的血小板表面受体,通过与其唯一的内生型配体平足蛋白(PDPN)结合,介导血小板ITAM(immunoreceptor tyrosine activationmotif,ITAM)信号转导。该信号通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可以确保高内皮细胞微静脉(HEV)的分化和其完整性,确保淋巴系统的正确生成;又可以维持胚胎发育过程中脑血管的完整性。同时,在多种炎症模型和辐照损伤的疾病模型中,该信号通路都可以发挥抑制炎症,维持血管完整性的功能。
临床实践发现,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的血小板计数、压积、平均体积和分布宽度等指标出现显著变化。但由于血小板被各种刺激激活之后所拥有的释放和分泌功能,之前对于血小板功能的了解都是以止血和凝血为重点。PDPN作为血小板CLEC-2唯一的内生型配体,只是被简单的认为作为激活血小板的一种物质,最近也有人发现PDPN还可以影响细胞的迁移和浸润。但其在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没有报道。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CLEC-2在制备治疗颅脑损伤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公开了血小板CLEC-2对颅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及作用的潜在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颅脑损伤的药物,为临床治疗颅脑损伤病人提供新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在一方面,本发明公开了C型凝集素受体-2(CLEC-2)在制备治疗颅脑损伤药物中的应用。
进一步地,颅脑损伤为脑外伤。
进一步地,CLEC-2是通过CLEC-2/PDPN信号通路起作用的。
进一步地,颅脑损伤包括脑外伤引起的神经损伤、炎症反应和血脑屏障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地,CLEC-2通过减少促炎症因子、增加抗炎症因子的表达拮抗颅脑损伤的炎症反应。
进一步地,促炎症因子为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2、白细胞介素-23和肿瘤坏死因子-α中的一种或几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796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辐抗肽在促肝细胞再生中的应用
- 下一篇:一种含胸腺法新的药物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