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判行车轨迹的显示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278383.7 | 申请日: | 2018-03-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160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 发明(设计)人: | 余坤鸿;林培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煜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W50/00 | 分类号: | B60W50/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智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55 | 代理人: | 凌衍芬 |
| 地址: | 510555 广东省广州市中新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行车 轨迹 显示 方法 | ||
本方法通过预判前方车辆的行车轨迹并显示到头戴式显示器上,让车主可以非常直观了解到前方车辆的行车可能轨迹,方便车主及时分析清楚状况,针对状况做出合适的操作避免事故的发生。加之头戴式显示器佩戴在车主头上,车主不需要低头观察就能获悉前方车辆的运行变化。而且头戴式显示器避免了投影仪投影到挡风玻璃时,由于挡风玻璃受损或者弯曲所带来的失真,给车主更加直观的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判行车轨迹的显示方法。
背景技术
驾驶人在经过长时间的驾驶后,会产生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失调,而在客观上出现驾驶技能下降的现象。驾驶人睡眠质量差或不足,长时间驾驶车辆,容易出现疲劳。驾驶疲劳会影响到驾驶人的注意、感觉、知觉、思维、判断、意志、决定和运动等诸方面。使得驾驶人判断能力的下降,反应操作迟钝并且操作失误增多,容易出现交通事故。如专利CN201110449673.1,公开了一种利用基本透明挡风屏平视显示器在车辆的驾驶场景上动态地标示图形的方法包括:监测道路情况;基于道路情况识别潜在道路危险;确定识别出潜在道路危险的图形;对应于所述车辆的驾驶场景在所述基本透明挡风屏平视显示器上动态地标示所述图形的位置;以及在所述基本透明挡风屏平视显示器上显示所述图形。该方法只能提醒道路的情况,但是由于驾驶人经过长时间的驾驶后,反应已经迟钝,当发现潜在道路危险时,驾驶人没有足够的注意力以及反应速度来及时处理潜在道路危险。
发明内容
本设计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预测前方车辆运行轨迹的预判行车轨迹的显示方法。
一种预判行车轨迹的显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图像收集终端收集本车前方的路况图像并发送到中央处理单元;
S2:中央处理单元分析本车前方的路况图像,获取并分析前方车辆的运行信息而且发送相关指令到头戴式显示器;
S3:头戴式显示器将预测的前方车辆的行车轨迹图像显示出来。
通过预判前方车辆的行车轨迹并显示到头戴式显示器上,让车主可以非常直观了解到前方车辆的行车可能轨迹,方便车主及时分析清楚状况,针对状况做出合适的操作避免事故的发生。加之头戴式显示器佩戴在车主头上,车主不需要低头观察就能获悉前方车辆的运行变化。而且头戴式显示器避免了投影仪投影到挡风玻璃时,由于挡风玻璃受损或者弯曲所带来的失真,给车主更加直观的体验。
在步骤S2中,在步骤S2中,前方车辆的运行信息包括在正前方车道以及左右两侧车道的前方车辆的行驶速度、轮子偏转方向以及制动灯、倒车灯、还有后转向灯的启闭情况。为了更好地预判前方车辆的行车轨迹,避免发生碰撞事故,所以中央处理单元通过集中分析上述的因素来预测前方车辆是否想停车或者换线,降低碰撞到前方车辆的风险。
通过预测前方车道的前方车辆可以避免前方车辆突然急刹车导致发生追尾事故,而通过图像收集终端就能观察到前方车辆的制动灯是否开启,判断前方车辆是否要紧急刹车,智能地提醒车主及时注意前方车辆,而预测左右两侧车道的前方车辆是为了防止前方车辆突然换线,而通过观察前方车辆的轮子偏转方向以及后转向灯就能发现前方车辆转向的方向,判断前方车辆是否换线到本车所在的车道上,如果是,则及时提醒车主要注意前方车辆的换线。
所述行车轨迹图像包括正前方车道标识及正前方车道上的前方车辆标识、左右两侧车道标识及左右两侧车道上的前方车辆标识、还有本车标识。
为了更加直观地将本车与前方车辆的位置关系表达清楚,本方法在行车轨迹图像中加入了前方车辆标识以及车道标识。前方车辆标识可以用点状物表示,所述车道标识可以用线条表示,而本车标识可以用矩形表示。
在步骤S2中,中央处理单元会判断正前方车道的前方车辆是否亮起了制动灯,如果是,则在步骤S3中,所述头戴式显示器将紧急停止标识加入到行车轨迹图像中;如果不是,则继续不执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煜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煜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783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