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电网非侵入式居民负荷监测电路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67125.9 | 申请日: | 2018-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934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3 |
发明(设计)人: | 俞阿龙;范广济;戴金桥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阴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3300 江苏省淮安***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信号处理电路 负荷监测 无线传输电路 居民 非侵入式 实时指示 智能电网 用电器 电路 电流处理电路 电压处理电路 公司管理 电特征 可识别 电器 监测 观察 | ||
一种智能电网非侵入式居民负荷监测电路及系统,它涉及一种居民负荷监测技术领域。它包含信号处理电路、无线传输电路,所述信号处理电路包含电流处理电路、电压处理电路,信号处理电路与无线传输电路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有益效果为:结构简单,使用价值高,能对居民负荷起到良好的监测,方便电力公司管理,方便居民观察负荷,能同时显示所有可识别电器的工作状态,实时指示电特征参数,随机增减用电器或改变使用状态,能实时指示用电器的类别和状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居民负荷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电网非侵入式居民负荷监测电路及系统。
背景技术
城乡居民生活用电水平与广大居民经济收入、居住条件及气候环境相一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是21世纪初期10~15年主要电量增长点,其比重亦将从目前占全网供电量15.4%上升至23%。为此,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的服务工作,一方面应逐步实施居民用电的峰谷计价,以降低生活用电成本;另一方面应加大力度进行10千伏配网和低压电网的整改工作,尽快实现“一户一表”制,以适应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快速增长的需要。
在城乡居民家用电器第一次升级过程中,我市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相应增长,如1980~1990年年均增长值达21.21%;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家用电器将进入第二次升级,空调器、微波炉及家用电脑将成为广大居民的消费热点,为此,2000~2010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以13.0%速度增长是完全能达到的。
20世纪末城乡居民生活用电水平相对较低,在往后的10~15年内,生活用电量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在生活用电量预测过程中,因相关系数较多,为了分析计算简化,筛选出若干个主要相关指标,即人均GDP、人均收入和人均居住面积等,以上述三个指标作相关变量,经多元回归分析计算,2000年人均生活用电水平达175千瓦时/人·年,其中城镇居民为490千瓦时/人·年,农村居民为129千瓦时/人·年;2010年人均生活用电水平为567千瓦时/人·年,其中城镇居民为987千瓦时/人·年,农村居民为450千瓦时/人·年。
常规的智能电网非侵入式居民负荷监测电路及系统往往结构复杂,使用价值低,不能对居民负荷起到良好的监测,不方便电力公司管理,不方便居民观察负荷,不能同时显示所有可识别电器的工作状态,难以实时指示电特征参数,不能随机增减用电器或改变使用状态,不能实时指示用电器的类别和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智能电网非侵入式居民负荷监测电路及系统,结构简单,使用价值高,能对居民负荷起到良好的监测,方便电力公司管理,方便居民观察负荷,能同时显示所有可识别电器的工作状态,实时指示电特征参数,随机增减用电器或改变使用状态,能实时指示用电器的类别和状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是:
一种智能电网非侵入式居民负荷监测电路,它包含信号处理电路1、无线传输电路2,所述信号处理电路1包含电流处理电路3、电压处理电路4,信号处理电路1与无线传输电路2连接。
所述电流处理电路3包含电流互感器31、第一二极管32、第一电阻33、第二电阻34、第三电阻35、第四电阻36、第一电容37、第二电容38、电流输出端39,电流互感器31第一端口与第一二极管32正极、第一电阻33、第二电阻34连接,电流互感器31第二端口与第一二极管32负极、第三电阻35、第四电阻36连接,第二电阻34与第三电阻35连接,第四电阻36通过第一电容37与第二电容38连接,电流输出端39连接在第二电阻34与第三电阻35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阴师范学院,未经淮阴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6712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