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频信号传输挠性扁平缆线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64727.9 | 申请日: | 2018-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229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李星佑;谭介尧 | 申请(专利权)人: | 贝尔威勒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2 | 分类号: | H01B7/02;H01B7/04;H01B7/08;H01B7/17;H01B11/00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聂慧荃;郑特强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频 信号 传输 扁平 缆线 | ||
一种高频信号传输挠性扁平缆线包括一内部扁平缆线及一对屏蔽复合层,且可分成一基本段、两个连接段及两个密封段。两个连接段由所述基本段的两侧延伸,两个密封段分别由两个连接段延伸;其中内部扁平缆线位于基本段内,内部扁平缆线具有多个导线、一绝缘胶层、一对绝缘分隔层及一对金属屏蔽层。所述绝缘胶层包覆多个导线,一对绝缘分隔层分别位于多个导线的两侧并由绝缘胶层贴合固定,一对金属屏蔽层分别位于一对绝缘分隔层的外侧。每一屏蔽复合层的宽度大于内部扁平缆线的宽度;每一屏蔽复合层包括一位于外侧的外遮蔽层及一位于内侧的导电胶层;该导电胶层具有一部分贴合于该内部扁平缆线以及另一部分彼此贴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频信号传输挠性扁平缆线,尤其涉及一种薄型具有可调适高频结构及提升屏蔽效果的挠性扁平缆线。
背景技术
由于现今科技的进步,电子零件的发展朝向微型化与高频特性的提升,因此如何改善内部噪声的溢散与阻却外部噪声的渗透成为重要的课题。此课题越趋近微观细节方能更进一步的改善。
一般的挠性扁平缆线,为求薄型化,利用薄膜成成形方式匹配特性阻抗,但此种方式形成的金属层厚薄不均匀。平面度也容易受影响,更导致金属镀层与导体的距离也不均匀,阻抗控制不稳定,无法达到更佳的高频特性。
另一种现有的方式,为达成良好的屏蔽效果,挠性扁平缆线仅使用单一金属层以环绕包覆的方式作为屏蔽作用。然而环绕包覆方式的过程需要人工协助,无法大量自动化生产。再者,环绕包覆必定产生金属层两侧边缘相互重叠,或者接合间隙。此外,在高频领域上,因金属层的重叠部分,阻抗控制容易不良。当金属层弯折时,容易产生不可检视的局部剥离,导致高频特性不佳,亦无法采取多层金属层,难以薄化。
此外,将金属屏蔽层环绕包覆于挠性扁平缆线,此种作法不容易进一步控制金属屏蔽层与传输高频的信号导线及金属屏蔽层与传输高频的信号导线之间的距离,会造成高频特性的不可预期的变化。
倘若为了避免上述金属屏蔽层的重叠问题,利用两层金属层分别置于挠性扁平缆线的两侧,仍可能在扁平缆线的侧边缺少适当的屏蔽,造成电磁干扰的渗透以及射频干扰的溢散。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高频信号传输挠性扁平缆线,其可在挠性特性上增加高频特性的稳定度以及全面的屏蔽作用,并且可达成自动化生产。
为达上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高频信号传输挠性扁平缆线,其包括一内部扁平缆线以及一对屏蔽复合层。所述高频信号传输挠性扁平缆线分成一基本段、两个连接段及两个密封段。两个所述连接段由所述基本段的两侧延伸,两个所述密封段分别由两个所述连接段延伸;其中所述内部扁平缆线位于所述基本段内,所述内部扁平缆线具有多个导线、一绝缘胶层、一对绝缘分隔层及一对金属屏蔽层;多个所述导线包含至少一对传输高频信号的信号导线及至少一接地导线;所述绝缘胶层包覆多个所述导线,一对所述绝缘分隔层分别位于多个所述导线的两侧并由所述绝缘胶层贴合固定,一对所述金属屏蔽层分别位于一对所述绝缘分隔层的外侧。每一所述屏蔽复合层的宽度大于所述内部扁平缆线的宽度,并且涵盖所述基本段、两个所述连接段及两个所述密封段;每一所述屏蔽复合层包括一位于外侧的外遮蔽层及一位于内侧的导电胶层;所述导电胶层具有一部分贴合于所述内部扁平缆线以及一部分彼此贴合;其中所述导电胶层完全延伸到所述基本段、两个所述连接段及两个所述密封段;两个所述密封段延伸超出所述内部扁平缆线的两侧边缘并且彼此贴合;其中位于所述基本段的所述导电胶层贴合于所述内部扁平缆线的所述金属屏蔽层;其中用于传输高频信号的所述信号导线的一侧边至位于同一侧的所述导电胶层的距离至少大于所述信号导线的上侧或下侧表面至相对应的上侧或下侧的所述金属屏蔽层的距离1.5倍。
较佳的,其中每一所述屏蔽复合层还包括一位于最外侧绝缘披覆层,所述外遮蔽层位于所述绝缘披覆层与所述导电胶层之间。
较佳的,其中两个所述密封段对齐于所述内部扁平缆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贝尔威勒电子(昆山)有限公司,未经贝尔威勒电子(昆山)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6472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通信电力两用海底双三芯电缆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电缆绝缘保护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