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电力工程施工的电缆井及其监控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264506.1 | 申请日: | 2018-03-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573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 发明(设计)人: | 朋吕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电网海南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29/12 | 分类号: | E02D29/12;G06K1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岚智财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624 | 代理人: | 郭智 |
| 地址: | 570203 海***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电力 工程施工 电缆 及其 监控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电力工程施工的电缆井及其监控系统,涉及电缆井技术领域。包括电缆井本体:电缆井本体为一箱体结构,箱体包括一顶板和一底板;顶板上开设有一槽孔;槽孔边缘设置有一挡圈;挡圈侧面装设有一电磁锁;槽孔上铰接有一盖板;盖板侧面固定有一与挡圈上的电磁锁相配合的铁板;底板上开设有一通孔,通孔内装设有一滤板,通孔上装设有一下水管道。本发明通过将盖板与槽孔铰接,并通过电磁锁固定槽孔内的盖板,增强了对盖板的保护效果,以防电缆井被违规操作通过在底板上固定下水管道,便于电缆井内积水的排出,同时便于工作人员进入电缆井内开展工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缆井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电力工程施工的电缆井及其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在电缆管道系统中,电缆井是一种必须的构筑物,其具有连接管道、检查维护电缆等重要作用。一般分为人孔井和手孔井。人孔井比较大,人可以下到井里面进行施工操作。手孔井一般比较小,只有手可以伸进去进行操作,一般都是用于分支线路上,而且井内所穿过的电缆不多,主要的作用是做一个室外的过渡作用,用于暗敷时,方便穿线。
电缆井人孔内可能存在一氧化碳、沼气、硫化氢等有毒有害和可燃性气体,作业人员进入管道人孔前,尤其是进入环境复杂、井底有淤泥、污水的老孔和深孔时,必须进行气体检查和监测。确认无易燃、有毒、有害气体并通风后方可进入作业。
目前,对电缆井的检测缺乏监督机制,作业人员在进行电缆井检查工作时,时常抱着侥幸心理,因嫌麻烦而不对电缆井进行检查,对作业人员身体健康构成了威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电力工程施工的电缆井及其监控系统,通过在有毒有害气体检测设备上装设RFID读写器,分别在电缆井本体的顶部和底部安装RFID标签b和RFID标签a,便于MCU获知工作人员在进入电缆井内工作之前,是否对电缆井本体进行了有效的有毒有害气体检测,解决了现有的对电缆井的检测缺乏监督机制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基于电力工程施工的电缆井,包括电缆井本体:所述电缆井本体为一箱体结构,所述箱体包括一顶板和一底板;所述顶板上开设有一槽孔;所述槽孔边缘设置有一挡圈,增强了盖板在顶板上的稳定性;所述挡圈侧面装设有一电磁锁,增强了盖板与电缆井本体之间配合的牢度;所述槽孔上铰接有一盖板;所述盖板侧面固定有一与挡圈上的电磁锁相配合的铁板;所述底板上开设有一通孔,所述通孔内装设有一滤板,所述通孔上装设有一下水管道,以便于电缆井本体内积水的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为一圆板结构;所述盖板一表面设置有一防护板;所述盖板上开设有一切口;所述切口处设置有一转轴;所述槽孔为圆形槽孔结构,所述槽孔一侧设置有一与切口相配合的凸台,所述凸台上设置有一铰座,所述铰座一侧装设有一电机,旨在实现盖板的自动开合;所述转轴转动配合在铰座内,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转轴的一端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下水管道包括两相互垂直且贯通的管体。
进一步地,所述挡圈为一圆环结构。
一种基于电力工程施工的电缆井的监控系统,包括:
RFID读写器,所述RFID读写器装设在有毒有害气体检测设备上;
RFID标签a和RFID标签b,所述RFID标签a装设在电缆井本体的底部,所述RFID标签b装设在电缆井本体的顶部;所述RFID读写器通过无线电讯号分别与RFID标签a和RFID标签b连接;
MCU,所述MCU装设在电缆井本体内;所述RFID读写器通过无线数据上传模块与MCU连接;所述MCU分别与电磁锁和电机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RFID读写器用于识别RFID标签a和RFID标签b;所述MCU用于接收RFID读写器所发送的数据并分别向电机和电磁锁发送控制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电网海南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南方电网海南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645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