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粉尘收集器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263041.8 | 申请日: | 2018-03-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254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4 |
| 发明(设计)人: | 黄迪熙;黄雄辉;梁国耀;陈志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华信净化设备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46/24 | 分类号: | B01D46/24;B01D46/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9000 广东省珠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上壳体 滤芯 反吹管 下壳体 壳体 粉尘收集器 反吹气流 出气管 固定板 进气管 圆筒部 滤管 粉尘 进气气流 设备特点 使用寿命 同轴设置 下落方向 圆锥部 自清灰 侧壁 下壳 对流 体内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粉尘收集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上的进气管、滤芯、反吹管和出气管;壳体包括相连接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设置有一固定板,下壳体包括相连接的圆筒部和圆锥部,进气管设置在圆筒部上,固定板上设置有滤芯,滤芯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上壳体和下壳体内,反吹管设置在上壳体的顶部,滤芯与反吹管同轴设置,出气管设置在上壳体的侧壁上。本设备特点是反吹气流流向与气流粉尘下落方向一致,使粉尘易从滤管上清除,产生“自清灰”的效果,提高滤管的使用寿命,同时避免进气气流与反吹气流直接对流,保证了清灰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收集装置,具体来说是一种粉尘收集器。
背景技术
粉尘收集器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生物化学、食品饮料、医药化工、核工业废气排放等行业,主要用于高温连续工作气体的过滤及粉尘回收。其中石油化工行业主要应用于以下装置:连续重整催化剂粉尘回收、丙烷脱氢装置催化剂粉尘回收、聚烯烃气体过滤、聚丙烯装置工艺气体过滤、聚乙烯装置工艺气体过滤、三聚氰胺装置工艺气体过滤等。现有技术中,各行业多采用布袋式除尘器或滤筒式除尘器,然而无论是布袋式除尘器还是滤筒式除尘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粉尘的堆积严重影响过滤器的过滤效果,为了保证空气净化效果,则需要付出较大的人力、物力用于滤筒和滤芯的清灰工作用,大大提高了除尘装置的使用成本。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自清灰”且过滤效果明显的粉尘收集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弊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粉尘收集器,使粉尘易从滤管上清除,产生“自清灰”的效果,提高滤管的使用寿命,保证粉尘的清除与收集效率,且装置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工作效率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一种粉尘收集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上的进气管、滤芯、反吹管和出气管;壳体包括相连接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设置有一固定板,下壳体包括相连接的圆筒部和圆锥部,进气管设置在圆筒部上,固定板上设置有滤芯,滤芯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上壳体和下壳体内,反吹管设置在上壳体的顶部,滤芯与反吹管同轴设置,出气管设置在上壳体的侧壁上。
进一步的,出气管与进气管安装夹角为180°。
进一步的,滤芯的一端位于出气管的下方,滤芯的另一端位于进气管的上方。
进一步的,滤芯为不锈钢滤芯。
进一步的,不锈钢滤芯上开设有过滤孔。
进一步的,圆锥部的底部设置有一排尘管,出气管和排尘管均为直筒型管,进气管为J型管,且进气管的出气口竖直向下。
进一步的,圆筒部、圆锥部和排尘管为一体成型结构。
进一步的,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的连接方式为法兰连接。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该粉尘收集器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工作效率高,通过增设反吹管,且反吹气流流向与气流粉尘下落方向一致,使粉尘易从滤管上清除,产生“自清灰”的效果,提高滤管的使用寿命,同时选用J型进气管,且进气管出气口朝下,避免了进气气流与反吹气流的直接对流,有效防止了反吹管清落的灰尘再次附着在滤管上,保证了粉尘的清除与收集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粉尘收集器结构示意图;
其中,1、壳体,2、进气管,3、滤芯,4、反吹管,5、出气管,6、固定板,7、排尘管,8、法兰,11、上壳体,12、下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华信净化设备有限公司,未经珠海华信净化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630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