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升养殖水体透明度的微生态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60192.8 | 申请日: | 2018-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089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发明(设计)人: | 邵雅璐;钟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12N1/20;C12N1/16;C12R1/07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许莲英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升 养殖 水体 透明度 生态 制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升养殖水体透明度的微生态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水环境生物修复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产絮凝剂菌株解淀粉芽孢杆菌、EM活性钙复合液和液体培养基复合制备,液态水体净化剂中有效净水菌≥5.0×108CFU·ml‑1。在浑浊的螃蟹养殖水体原位喷施该微生态制剂,第3天进行测定,水体透明度达到50厘米,COD较对照减少了57.8%,取浑浊的螃蟹养殖水,经异位净化30天后,透明度得到显著改善,水中COD减少了58.1%,蟹塘使用该微生态制剂可以提高水体透明度,改善水质,降低换水次数或不换水,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物向周围水体的排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升养殖水体透明度的微生态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水环境生物修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的水产养殖面积达430多万公顷,由于高密度的养殖,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向水体中投加大量的饲料,饲料残渣以及养殖动物的代谢物会造成水体混浊,COD升高;水体中大量的饲料残渣、粪便等有机物的腐解会造成水体的含氧量降低,导致养殖水体环境恶化,影响水生生物健康生长。
微生物絮凝剂作为一类新型絮凝剂,凭借其安全、高效、易生物降解等优点,在絮凝净化提高水体透明度等方面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絮凝剂产生菌大体包括真菌、细菌、放线菌和藻类4种。目前对絮凝微生物的研究针对单一的菌株,存在一定缺陷,另外,产量小、成本高以及适用性范围窄等因素制约其商品化和产业化。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马放教授率先提出用产絮凝剂的复合微生物代替产絮凝剂的单一菌群,也有学者提出将微生物絮凝剂同其他有机或者无机絮凝剂复配,这为絮凝剂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年来,运用基因工程和生物遗传工程对微生物进行遗传学改造,定向培育产生絮凝剂的工程菌开始应用于水处理领域。研究表明,影响微生物絮凝剂的形成因素主要有:碳氮源、pH值、培养温度和通气量等,絮凝剂的絮凝效果也受到诸如:pH值、温度、絮凝剂投加量和助凝剂等因素影响。因此,亟需筛选高效的微生物絮凝菌、优化絮凝菌的絮凝条件。
将养殖水体中污染物,通过微生态技术,异位或者原位进行絮凝沉淀,能够有效的提升养殖水体透明度,减少换水次数,避免因养殖污水大量排放而导致对周围水体的污染。由此可见,水体中有机物等污染物如能和净水菌株密切接触,将有利于水体的絮凝净化,发明一种能够对水产养殖水体浊度进行原位或者异位絮凝沉淀的高效微生态制剂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螃蟹养殖水体净化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升养殖水体透明度的微生态制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微生态制剂能够在原位或者异位喷施,可使螃蟹养殖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絮凝沉淀,有效避免螃蟹养殖水体二次污染及螃蟹养殖水体与周围水体交换而造成的水体污染。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升养殖水体透明度的微生态制剂,所述微生态制剂包括以下组分:产絮凝剂菌株解淀粉芽孢杆菌、EM活性钙复合液和液体培养基,所述解淀粉芽孢杆菌的保藏号为CCTCC NO:M2013086,所述解淀粉芽孢杆菌种子含菌量不小于1×1011CFU·ml-1,所述EM活性钙复合液包括EM菌、活性钙、EM菌代谢物,EM菌种子的活菌数不少于1×108CFU·ml-1。
上述的一种提升养殖水体透明度的微生态制剂,所述 EM活性钙复合液经以下步骤制得:
1)选取EM菌原液,按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把5份的EM菌原液、5份的红糖、10份的石灰乳悬浊液、80份的淘米水混合均匀,在室温密闭条件下,放入速度为150~180rpm的旋转式摇床厌氧发酵3~5d,静置,在高速离心机上过滤后的混合液为EM活性钙复合液。
上述的一种提升养殖水体透明度的微生态制剂的制备方法,该微生态制剂经以下步骤制得:
1)制得EM活性钙复合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601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