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眼表疾病的外用中药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58468.9 | 申请日: | 2018-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757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曹宪勇;贺琳;曹梓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K36/78 | 分类号: | A61K36/78;A61P27/02;A61P31/04;A61P31/12;A61K35/583 |
代理公司: | 西安铭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俞晓明 |
地址: | 453003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疾病 外用 药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眼部外用药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眼表疾病的外用中药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治疗眼表疾病的外用中药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当归8~10份、白花蛇15~20份、决明子10~15份、板蓝根20~30份、鱼腥草15~20份。本发明利用中药配伍原理,仅以5味药材配合使用,开发出一种可同时治疗细菌性眼病和病毒性眼病的中药配方,药物有效率达90%以上。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治疗眼表疾病的制备方法,采用碳酸氢钠溶液浸泡了药材,对药材进行改性,加速药材中活性物质的溶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眼部外用药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眼表疾病的外用中药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眼表感染性疾病是眼科门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以细菌性和病毒性结膜角膜炎症最为多见,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结膜炎、淋菌性结膜炎、腺病毒性角结膜炎、单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等。细菌性角膜炎是由敏感致病细菌引起的角膜炎,现有技术中,细菌性结膜角膜炎一旦明确诊断,首先采用局部频点敏感的抗菌滴眼液,其次是抑制炎症,必要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抗菌眼液有喹诺酮类、头孢类、氨基糖苷、大环内酯类等,该类药物具有广谱性特点、敏感性高、组织穿透力强。但长期使用上述喹诺酮类等抗生素药物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而且抗生素对病毒的抑制作用较差。病毒性结膜角膜炎是由一种或多种致病病毒引起的,目前常用的药物是阿昔洛韦滴眼液和更昔洛韦眼液,但是这两种药是通过抑制病毒DNA的合成达到抗病毒作用,但长期应用会导致角结膜上皮损害。
中医是我国传统的医疗方式,因其副作用小,可从机体全身进行调理,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至今仍是常用药物。因此,如果开发一种能够同时治疗细菌性和病毒性结膜角膜炎症的中药剂,可以减少抗生素和西药的使用,避免微生物耐药性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眼表疾病的外用中药剂及其制备方法,能够同时治疗细菌性和病毒性眼表疾病的中药剂,将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避免微生物耐药性的发生。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治疗眼表疾病的外用中药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当归8~10份、白花蛇15~20份、决明子10~15份、板蓝根20~30份、鱼腥草15~20份。
优选的,上述治疗眼表疾病的外用中药剂中,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当归8份、白花蛇15份、决明子15份、板蓝根20份、鱼腥草20份。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治疗眼表疾病的外用中药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按以下重量份配比称取各原料:当归8~10份、白花蛇15~20份、决明子10~15份、板蓝根20~30份、鱼腥草15~20份;
S2,将S1称取的各原料混合,向得到的混合物中加入相当于各原料总重量10倍的0.6g/100ml的碳酸氢钠溶液,浸泡2d,然后煮沸10~15min,过滤掉药渣,收集滤液;
S3,向S2的滤液加入0.05mol/l的盐酸溶液,调节pH至7.0,得到中性药液;
S4,将S3的中性药液煮沸5~10min后,脱色处理,得到脱色药液;
S5,将S4的脱色药液旋转蒸发至体积为所述碳酸氢钠溶液体积的1/10,得到治疗眼表疾病的外用中药剂。
优选的,上述治疗眼表疾病的外用中药剂的制备方法中,所述脱色处理采用极性吸附剂和非极性吸附剂进行脱色,所述极性吸附剂为硅胶,所述非极性吸附剂为活性炭或者硅藻土。
优选的,上述治疗眼表疾病的外用中药剂的制备方法中,S4中,中性药液煮沸5~10min后,依次流经非极性吸附剂柱和极性吸附剂柱进行脱色,其中非极性吸附剂柱的直径为50cm,高度为50cm;极性吸附剂柱的直径为40cm,高度为60c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治疗眼表疾病的外用中药剂及其制备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未经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5846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