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硫化锰铁固溶体的制备方法及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52780.7 | 申请日: | 2018-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949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发明(设计)人: | 李莉;李德利;李萌;芦佳雪;柴尧;梁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夏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G49/00 | 分类号: | C01G49/00;H01M4/58 |
代理公司: | 宁夏合天律师事务所 64103 | 代理人: | 孙彦虎 |
地址: | 750021 宁夏回族*** | 国省代码: | 宁夏;6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硫化 锰铁 固溶体 制备 方法 及其 作为 锂离子电池 负极 材料 应用 | ||
一种硫化锰铁固溶体的制备方法及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本发明选择了一种类普鲁士蓝配位化合物六氰合铁酸锰为前躯体,利用此配位化合物中氰根和六氰合铁酸根易被调控的特点,将其在惰性气体中按照一定升温速率升温至550~600℃硫化,得到硫化锰铁固溶体。这种方法具有所需温度低、时间短、耗能低、操作简单、对仪器要求不高、成本低等优点。我们将硫化锰铁固溶体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组装组装成为模拟电池,测试其锂电性能。研究发现,在1Ag‑1高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次后的容量仍保持在500mAhg‑1,显示出优异的循坏稳定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机能源材料的制备,尤其是一种硫化锰铁固溶体的制备方法及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近代社会的空前发展,各国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化石能源与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类社会的需求。新型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受到条件的制约,所以发展一定的储能装置将这些能源储存起来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因此使用和发展新能源的基础就是开发高性能的能量储存和转化装置即化学电源。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便携式电池因其具有高能量密度、寿命长、快速充放电等优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的关注。但是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推广,对锂电池的性能要求也日益升高探索。所以,目前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是以探索和开发高性能的电极材料为主。因为电极材料的性能决定着整个电池的性能。
固溶体是以某一组元为溶剂,在其晶体点阵中溶入其他组元原子(溶质原子)所形成的均匀混合的固态溶体,它保持着溶剂的晶体结构类型。固溶体的形成会在基底材料中形成大量的缺陷,而材料中缺陷的存在会显著影响电子与离子在固体内部、界面、表面的输运、储存与反应性质,从而提高基底材料的比容量;同时,缺陷的存在可以提供更多的离子运输通道,提高材料的电导率;缺陷结构的存在还有可能提供额外的锂存储位置,同样可以提高基底材料的比容量。过渡金属硫化物具有导电性能良好、理论比容量较高、价格低廉且对环境友好等优点。目前合成过渡金属硫化物固溶体的方法有:高温固相法,电化学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CVD)等。无一例外,这些合成方法具有合成时间长,耗能较大,对操作、仪器要求比较高,合成成本较高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所需温度低、时间短、耗能低、操作简单、对仪器要求不高、成本低的硫化锰铁固溶体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一种硫化锰铁固溶体的制备方法,使用类普鲁士蓝配位化合物六氰合铁酸锰(Mn3[Fe(CN)6]2)作为前躯体,在惰性气体保护下,硫化得到硫化锰铁固溶体。
优选的,硫化锰铁固溶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混合:将前躯体六氰合铁酸锰与过量硫粉研磨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
煅烧:将混合物置于密封管式炉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煅烧,得到硫化锰铁固溶体。
优选的,所述煅烧步骤具体为:将混合物置于密封管式炉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煅烧,升温过程首先是由室温升温到250~280℃,保持250~280℃煅烧1~2小时,接着由250~280℃升温至550~600℃,并保持550~600℃煅烧6~7小时,冷却至室温后,得到硫化锰铁固溶体。
优选的,所述煅烧步骤具体为:将混合物置于密封管式炉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煅烧,升温过程首先是以5~7℃/min的升温速率由室温升温到250~280℃,保持250~280℃煅烧1~2小时,接着以3~5℃/min的升温速率由250~280℃升温至550~600℃,并保持550~600℃煅烧6~7小时,冷却至室温后,得到硫化锰铁固溶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夏大学,未经宁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5278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