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定角引信启动的体目标触发点设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44517.3 | 申请日: | 2018-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614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曹俊;朱宏玮;李文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T17/20 | 分类号: | G06T17/20;G06F17/50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7 | 代理人: | 付生辉 |
地址: | 10085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引信 触发点 目标触发 定角 顶点坐标 触发线 构建体 三角面 计算模型 建模工具 启动位置 三维模型 外形轮廓 传统的 启动点 形成体 导出 积累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定角引信启动的体目标触发点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采用3D模型建模工具,构建体目标三维模型;第二步,将模型导出为stl格式的文件;第三步,提取stl文件中的体目标三角面元的顶点坐标,形成体目标三角面元的顶点坐标文件;第四步,采用引信触发线计算模型,计算得到引信启动点;至此,实现一种定角引信启动的体目标触发点设计方法。本发明通过构建体目标触发点模型,这些触发点遍布目标机体,很好地勾勒出目标的外形轮廓,相比较传统的触发点模型,触发点的数量成百上千倍的增长。引信触发线触碰到体目标上的任意触发点都可以开始积累启动能量,解决了传统触发点因为数量很少导致引信启动位置不准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仪器仪表领域分析及测量控制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定角引信启动的体目标触发点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在防空导弹引战配合设计中,无线电或光学波束定角引信的启动特性仿真多采用“引信触发线法”,它是从实验和半经验总结出来的工程简化方法,能适应仿真的快速计算,又能反映一定的引信启动规律。引信触发线法涉及到“引信触发线模型”和“目标触发点模型”。“引信触发线模型”是相对于引信天线方向图或光学视场所假设的的一条角度随距离变化的曲线。对定角引信来说,当目标身上具有一定散射面积的构件,如机身头部、尾部、机翼或尾翼端部等部位碰及触发线时,引信开始反应,并开始积累信号,经过一段延时就发出引爆战斗部的信号。
传统的“目标触发点模型”是从目标反射、辐射能量观点出发,采用平面多点模型作为目标的简化模型,根据不同的目标和引信作用原理,选择不同形状和不同的反射辐射点数。这样做的缺点是:传统的“目标触发点”是从目标机体上选取的具有一定反射面积的边缘点,这些边缘点构造的目标触发点模型,一般计算中,飞机类目标简化成3根杆6个触发点的模型,导弹简化成1根杆2个触发点的模型。传统的“目标触发点”模型是多点模型,边缘点数量较少,不能很好地勾勒出目标的外形轮廓,由于触发点数量少,引信的启动位置就不够准确,虽然仿真计算速度快,但仿真精度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用于定角引信启动的体目标触发点设计方法,至少解决上述之一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角引信启动的体目标触发点设计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触发点数量少,引信的启动位置就不够准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定角引信启动的体目标触发点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采用3D模型建模工具,构建体目标三维模型;
第二步,将模型导出为stl格式的文件;
第三步,提取stl文件中的体目标三角面元的顶点坐标,形成体目标三角面元的顶点坐标文件;
第四步,采用引信触发线计算模型,计算得到引信启动点;
至此,实现一种定角引信启动的体目标触发点设计方法。
优选地,第一步中所述3D模型建模工具为3dMax软件。
优选地,第一步中所述体目标三维模型为体目标壳体的面网格模型。本发明中构建的3D模型为面网格模型,只需要对体目标的壳体部分建模,体目标内部不需要建模。此外,体目标三维模型的精度能反映体目标的外形轮廓即可,不需要对外形的精细部件进行建模。一般来说,一个体目标的3D模型仅需要几百个三角面元即可反应体目标的外形轮廓。
优选地,第四步具体包括如下步骤:从体目标三角面元的顶点坐标文件中逐一取出各个顶点坐标,带入经典的引信触发线计算模型,在相对速度坐标系中计算得到体目标上各顶点i对应的启动位置xr(i),从这些启动位置集合xr(i)中取最小值,即为一次交会过程中的引信启动点位置坐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未经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4451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