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双明文的数据对称加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42008.7 | 申请日: | 2018-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945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3 |
发明(设计)人: | 崔竞松;郭迟;郭文飞;宋智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9/14 | 分类号: | H04L9/14;H04L9/06;H04L9/32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魏波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明文 数据 对称 加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双明文的数据对称加密方法,消息发送者在终端A使用两个不同的密钥k1,k2分别对两段任意长度的不同明文m1,m2同时进行加密,得到一段密文c。加密后,把密文c发送给消息接收者。消息接收者在终端B解密时,对密文c,输入不同的密钥,解密得不同的明文,即如果接收者拥有密钥k1,则输入密钥k1只会解密得明文m1,不能得到明文m2;如果接收者拥有密钥k2,则输入密钥k2只会解密得明文m2,不能得到明文m1。本发明在阻止攻击者试图穷举密钥方面具有创新性,并且快速高效,能够增加一次加密后信息传递的信息量。同时引入了Hash算法,既能够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又能提供防篡改与检验机制,在安全性上得到保证,具有良好的技术优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信息安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数据加密方法,主要涉及一种基于双明文的数据对称加密方法。
背景技术
对称密钥密码体制是一种传统密码体制,又称为单密钥密码体制或秘密密钥密码体制。如果一个密码体制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相同,或者虽然不相同,但是由其中的任意一个可以很容易地推导出另一个,则该密码体制便称为对称密钥密码体制。其特点为:一是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相同,或本质上相同;二是密钥必须严格保密。这就意味着密码通信系统的安全完全依赖于密钥的保密。通信双方的信息加密以后可以在一个不安全的信道上传输,但通信双方传递密钥时必须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信道。常用的对称密码算法有DES、3-DES、IDEA、AES等。这些都是实现的一组明文加密得到一组密文,在信息的利用上一次加密只能包含一种信息,解密时能够获取者一种信息的全部内容,一次信息传递的信息量有待增加,并且对于特定的使用环境,不能够在不使用分支判断的条件下提供不同的信息。在这些方面,传统的对称密码在技术上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双明文的数据对称加密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双明文的数据对称加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消息发送者在终端A使用两个不同的密钥k1,k2分别对两段任意长度的不同明文m1,m2进行加密,得到一段密文c;
步骤2:将密文c发送给消息接收者;
步骤3:消息接收者在终端B解密时,对密文c,输入不同的密钥,解密得不同的明文;
密文c接收者有三类:一类是消息接收者B1,其拥有密钥k1;一类是消息接收者B2,其拥有密钥k2;一类是消息接收者B3,其拥有密钥k1,k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在阻止攻击者试图穷举密钥方面具有创新性,并且快速高效。同时引入了Hash算法,既能够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又能提供防篡改与检验机制,在安全性上得到保证,具有良好的技术优势。可应用的领域包括带有自我保护性的数据传输、数字版权保护、特殊环境下的软件的保护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和实施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实施示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见图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双明文的数据对称加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420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