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树状拓扑数据的正交布局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40620.0 | 申请日: | 2018-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955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守军;吴新涛;刁学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昭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6/901 | 分类号: | G06F16/901;G06Q50/06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董雪 |
地址: | 250101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树状 拓扑 数据 正交 布局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树状拓扑数据的正交布局方法及系统,包括以下步骤:将配网专题图所需配网地理信息数据转换为布局对象的形式,不同的布局对象之间通过连线进行连接;以每一个布局对象的连线数量不多于N条为原则,对布局对象进行处理;N为设定值;根据所有布局对象的尺寸,对目标图形进行网格划分;设定默认布局方向,设定默认的步进值;任选一个布局对象A,将布局对象A的外包矩形中心点的位置放置在零点的位置;根据布局对象A的连线的布局情况,进行正交布局递归。本发明公开的布局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可配置,布局结果可预期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网专题图生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树状拓扑数据的正交布局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配网专题图是以配网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采用一定的布局算法自动布局并根据需要美化调整所生成的电系图形。主要包括变电站索引图、全网系统图、站间联络图、区域系统图、单线图、站室图、低压台区图、线路沿布图八类图形。专题图图形要求整体清晰、均匀、直观,线路和设备要保持原有的电气拓扑关系,准确反映当前配网结构。
配网专题图采用分层分区的思想,根据管理方式和作用的不同,从不同的维度,整体到局部,互为补充,共同组成了完整的配网电系图体系结构,描述和反映了当前配电网的现状,为不同的业务应用提供精简准确的图形。
国家近年来也制定了相应的成图标准例如《电网地理信息服务平台(GIS)图元规范》(Q/GDW 702-2012)来标准化成图方式。所以能够快速正确的成图已经成为了电力系统配网工程的重要任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树状拓扑数据的正交布局方法及系统,通过对树状数据进行处理,形成易于布局的结构,然后依次布局和处理每个节点,最后形成比例适当的正交布局图型。适用于电力系统成图及其他拓扑数据成图,能够快速的将拓扑数据转化为图形位置数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包括: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树状拓扑数据的正交布局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配网专题图所需配网地理信息数据转换为布局对象的形式,不同的布局对象之间通过连线进行连接;
以每一个布局对象的连线数量不多于N条为原则,对布局对象进行处理;N为设定值;
根据所有布局对象的尺寸,对布局对象所形成的目标图形进行网格划分;
设定默认布局方向δx,δy,设定默认的步进值Step;
任选一个布局对象A,将布局对象A的外包矩形中心点的位置放置在(x:0,y:0)的位置;
根据布局对象A的连线的布局情况,进行正交布局递归。
进一步地,以每一个布局对象的连线数量不多于N条为原则,对布局对象进行处理,具体为:如果一个布局对象连接的连线多于N条,则增加一级或者多级虚拟的布局对象,虚拟的布局对象与当前布局对象之间以及多级虚拟的布局对象之间通过虚拟连线连接;将多余的布局对象挂载到虚拟布局对象上。
进一步地,以每一个布局对象的连线数量不多于N条为原则,对布局对象进行处理,还可以为:如果一个布局对象连接的连线多于N条,则增加一个或者多个虚拟的布局对象,虚拟的布局对象与当前布局对象之间通过虚拟连线连接;将多余的布局对象挂载到虚拟布局对象上。
进一步地,根据所有布局对象的尺寸,对目标图形进行网格划分,具体为:
网格划分需要满足条件为:最小的布局对象的外包矩形的长或宽为网格的整数倍。
进一步地,根据布局对象A的连线的布局情况,进行正交布局递归具体为:
如果布局对象A的每条连线都已布局,退出当前递归级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昭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昭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406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