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平面运动倒立摆及其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39295.6 | 申请日: | 2018-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796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3 |
发明(设计)人: | 甄圣超;余涛;陈小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合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1/08 | 分类号: | G05D1/08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34114 | 代理人: | 于俊 |
地址: | 230009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线电机 摆杆 平面运动 倒立摆 中间传动机构 倒立摆系统 电机驱动器 姿态传感器 方型支架 合成运动 科研教学 控制系统 十字交叉 实时读取 输出数据 直接驱动 状态数据 控制量 上端 底座 叠放 法兰 竖直 军工 倾倒 航天 传递 | ||
1.一种平面运动倒立摆,包括方型支架(1)、平面运动单元(2)、摆杆部分(3);所述平面运动单元(2)放置在方型支架(1)的上方,摆杆部分(3)通过连接件和平面运动单元(2)固定;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面运动单元(2)包括第一直线电机(20)、底座(21)、第二直线电机(20’)以及一个法兰(5);
所述第一直线电机(20)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小车(202)和第一导轨(203),所述第一导轨(203)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底座(21)上;所述第二直线电机(20’)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二小车(202’)和第二导轨(203’),所述第二导轨(203’)固定安装在所述方型支架(1)上;
所述第一直线电机(20)和所述第二直线电机(20’)空间上十字交叉叠放,所述第一底座(21)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小车(202’)的顶部;所述法兰(5)固定安装在第一小车(202)的顶部,所述摆杆部分(3)与所述法兰(5)连接;
所述第一直线电机(20)提供X轴方向运动,所述第二直线电机(20’)提供Y轴方向运动,所述第一直线电机(20)和所述第二直线电机(20’)的合成运动提供水平面内任意方向的直线运动;
所述第一小车(202)上设有第一线性编码器(205),所述第一导轨(203)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线性编码器(205)相对应的第一磁栅(206);所述第二小车(202’)上设有第二线性编码器(205’),所述第二导轨(203’)上设有与所述第二线性编码器(205’)相对应的第二磁栅(206’);
所述摆杆部分(3)内设有姿态传感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面运动倒立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直线电机(20)和所述第二直线电机(20’)结构相同;
所述第一导轨(203)的截面呈U形槽状,且所述第一导轨(203)的槽口位于竖直方向上的一侧面;所述第一小车(202)呈倒U形块状,所述第一小车(202)跨设在所述第一导轨(203)上;所述第一直线电机(20)进一步包括第一直线电机定子(200)以及第一直线电机动子(201);所述第一直线电机定子(200)均匀分布在第一导轨(203)的槽口内上下两侧的水平内壁上;第一直线电机动子(201)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小车(202)的一侧直立内壁上;第一直线电机动子(201)的另一端配合位于第一导轨(203)的槽口内,且与第一直线电机定子(200)相对应;
所述第一线性编码器(205)设置在所述第一小车(202)远离所述第一导轨(203)槽口的一侧直立内壁上,所述第一磁栅(206)设置在所述第一导轨(203)远离槽口的直立外壁上;
所述第二导轨(203’)的截面呈U形槽状,且所述第二导轨(203’)的槽口位于竖直方向上的一侧面;所述第二小车(202’)呈倒U形块状,所述第二小车(202’)跨设在所述第二导轨(203’)上;所述第二直线电机(20’)进一步包括第二直线电机定子(200’)以及第二直线电机动子(201’);所述第二直线电机定子(200’)均匀分布在第二导轨(203’)的槽口内上下两侧的水平内壁上;第二直线电机动子(201’)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小车(202’)的一侧直立内壁上;第二直线电机动子(201’)的另一端配合位于第二导轨(203’)的槽口内,且与第二直线电机定子(200’)相对应;
所述第二线性编码器(205’)设置在所述第二小车(202’)远离所述第二导轨(203’)槽口的一侧直立内壁上,所述第二磁栅(206’)设置在所述第二导轨(203’)远离槽口的直立外壁上;
所述第一导轨(203)的顶部设置有小导轨(204),小导轨长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浅槽,与小导轨对应的小车的内侧顶部设置有槽钢状的固定板(2020),所述固定板(2020)的槽口内两侧面上设置有凸条和小导轨上浅槽向配合,保证小车沿导轨直线移动;
所述第二导轨(203’)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导轨(204’),小导轨长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浅槽,与小导轨对应的小车的内侧顶部设置有槽钢状的固定板(2020’),所述固定板(2020’)的槽口内两侧面上设置有凸条和小导轨上浅槽向配合,保证小车沿导轨直线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合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合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3929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