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实现串口设备环形冗余组网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37026.6 | 申请日: | 2018-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946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发明(设计)人: | 罗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市华茂欧特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437 | 分类号: | H04L12/43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41000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七星***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串口设备 收发器 流向控制电路 本级节点 环形冗余 数据传输 自动数据 组网 网络通信链路 串口数据帧 稳定性要求 传输终止 从收发器 判决电路 输出信号 信号传输 信号输出 起始位 输出端 检测 输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现串口设备环形冗余组网的方法,S1:首先,正常情况下收发器的RX端接收信号与串口设备接收的信号一起通过“与”门相与后输出到收发器的TX端;S2:当串口设备将接收的信号输出时将经过自动数据流向控制电路,此时还回传输终止判决电路对自动数据流向控制电路的输出信号进行检测,若检测到存在串口数据帧的起始位,则认为环路中的本级节点为数据传输终点,从收发器接收到的数据不会被发送到所连接的串口设备,也不会发送到收发器输出端;S3:在所述S2中,若出现环路中的本级节点为数据传输终点。本发明简捷高效,信号传输稳定快速,网络通信链路质量高,能够适用于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较高的场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自动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实现串口设备环形冗余组网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环网冗余技术是解决工业自动化网络冗余性(即网络可恢复性)的关键技术。它是指当系统中任一设备或网段发生故障而不能正常工作时,系统能依靠事先设计的自动恢复程序将断开的网络链路重新链接起来,并将故障进行隔离。同时,系统自动定位故障,能使故障得到及时的修复。
现有的实现串口设备环形冗余组网的方法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传统的串口设备在工业现场一般采用总线型的网络拓扑,在一些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较高的场合,总线型的网络拓扑并不适用,耽误工作进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串口设备环形冗余组网的方法,具备通过自动数据流向控制技术实现差分信号与收发单端信号之间的转换,无需关心所接串口设备的波特率,校验方式,流控等参数,同时能够避免环路自激的优点,解决了传统总线型的网络拓扑缺乏可靠性和稳定性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实现串口设备环形冗余组网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S1:首先,正常情况下收发器的RX端接收信号与串口设备接收的信号一起通过“与”门相与后输出到收发器的TX端;
S2:当串口设备将接收的信号输出时将经过自动数据流向控制电路,此时还回传输终止判决电路对自动数据流向控制电路的输出信号进行检测,若检测到存在串口数据帧的起始位,则认为环路中的本级节点为数据传输终点,从收发器接收到的数据不会被发送到所连接的串口设备,也不会发送到收发器输出端;
S3:在所述S2中,若出现环路中的本级节点为数据传输终点,则信号通过通信故障检测电路对比经过环路后的信号波形与本级发送的信号波形,若波形不一致,则认为当前传输的环路存在通信异常,输出链路选择控制信号控制开关切换电路切换到备用链路。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信号传输过程中,通过自动数据流向控制技术实现串口设备端差分信号与收发器信号之间的转换。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经过收发器后的传输介质为光纤和差分双绞线中的任一种。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串口设备、收发器均与主机无线连接。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自动数据流向控制技术实现串口设备端差分信号与收发器信号之间的转换能够省去对串口设备的波特率、校验方式、流控等参数的考察时间,使传输更加快捷;将收发器接收信号与串口设备接收信号相与后输出使得环网中任一网络节点发出的数据环网中的节点都能接收到;还回传输终止判决电路能够避免发生环路自激现象,通信故障检测电路能够保证通信电路发生故障时,及时启用健全的备用电路,使网络通信链路的质量得到提高;本发明简捷高效,信号传输稳定快速,能够适用于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较高的场合。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实现串口设备环形冗余组网的方法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市华茂欧特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桂林市华茂欧特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3702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