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速弹丸发射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236298.4 | 申请日: | 2018-03-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893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 发明(设计)人: | 向永;廖军;于劭军;赵学峰;罗志恒;文雯;钟敏;黄谦;王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F41F1/00 | 分类号: | F41F1/00 |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合伙) 51213 | 代理人: | 龚海月;吴瑞芳 |
| 地址: | 621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速 弹丸 发射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速弹丸发射装置,包括炮膛主体、分段组合式炮管和消火帽、堵头组件,炮管和堵头组件均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嵌入炮膛主体的台阶结构中,消火帽固定在炮管末端;炮膛主体和炮管固定在支架上;堵头组件包括装药堵头、电底火、底火堵头、绝缘套、点火电极接线柱以及带孔的绝缘螺栓,点火电极接线柱与电底火中心电极接触,点火电极接线柱、电底火的外壳、装药堵头和炮膛主体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该装置可应用于钝感弹药试验中将弹丸速度发射到1850m/s及以上,装置成本低、气密性好、稳定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钝感弹药安全性试验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速弹丸发射装置。
背景技术
使用钝感弹药是提高武器装备实战性能及发射平台安全性的重要途径,破片试验是钝感弹药的安全性试验方法之一,其目的是模拟弹药受到高速破片撞击的情景,评价弹药的安全性能。在破片实验中,需要使用将钢柱形破片发射至1850m/s及以上的发射装置。目前,获得高速破片的手段有火炮加速、爆炸驱动加速、炸药枪等方式;其中,火炮一般按照普通火炮设计,有大长径比的炮管、厚重的炮膛、复杂的来复机构和炮阀机构,还不易使规定破片达到所需速度速度,且其造价都比较昂贵;爆炸驱动加速和炸药枪方式必须在较近的距离使用,都会带来爆炸破坏的副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采用简化的方式设计一种高速弹丸发射装置,降低了加工难度,且建造成本较低,提供了能将50~70g的弹丸(包含破片和弹托质量)发射至1850m/s及以上的发射装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速弹丸发射装置,包括炮膛主体、炮管和消火帽、堵头组件、支架;所述炮膛主体内部具有穿孔,穿孔中段为发射药填充腔,穿孔两端的炮膛主体内壁都具有台阶结构,炮管和堵头组件均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嵌入炮膛主体的台阶结构中,所述炮管为分段组合式炮管,消火帽固定在炮管末端;所述支架包括炮管支架和炮膛主体支架,分别支撑炮管和炮膛主体并使二者水平同轴;所述炮膛主体侧面具有凸出轴和螺栓孔,凸出轴镶嵌在炮膛主体支架上,并利用螺栓将炮膛主体与炮膛主体支架紧密固定;所述堵头组件包括装药堵头、电底火、底火堵头、绝缘套、点火电极接线柱以及带孔的绝缘螺栓,所述电底火被底火堵头紧顶在装药堵头中,装药堵头中心有小孔便于电底火燃烧喷出火焰,绝缘套套在点火电极接线柱一端,点火电极接线柱插入底火堵头中与电底火中心接触,带孔的绝缘螺栓旋入底火堵头,,点火电极接线柱上具有突出环状结构,旋紧绝缘螺栓时点火电极接线柱被压向电底火与电底火中心电极紧密接触。
上述高速弹丸发射装置中,所述分段组合式炮管的相邻两节炮管采用凹凸接口方式连接,并用连接螺母将相邻两节炮管旋紧拼接。
上述高速弹丸发射装置中,所述炮膛主体支架具有对称的两块立板,炮膛主体置于两块立板之间,炮膛主体侧面的凸出轴为对称的两个,分别镶嵌在对应的立板上,每个凸出轴的两侧设置对称的螺栓将炮膛主体与立板固定在一起。
上述高速弹丸发射装置还包括具有万向轮的炮架,所述炮管支架和炮膛主体支架均固定在炮架上。
上述高速弹丸发射装置中,所述消火帽具有四个方向对称的泄气孔。
上述高速弹丸发射装置中,所述炮架采用槽钢焊接而成。
上述高速弹丸发射装置中,所述点火电极接线柱、电底火的外壳、底火堵头、装药堵头、炮膛主体为导电金属材料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装置可应用于钝感弹药试验中将弹丸速度发射到1850m/s及以上;用较短的钢棒加工小口径炮管降低了加工难度,保证了达到拼接要求的加工精度,加工费用相对较低,因此降低了发射装置整体加工成本;炮膛主体与炮管、堵头组件固定紧密且气密性好,整个装置稳定性高;该实验装置支架结构简单,并设计安装万向轮,便于加工、安装、操作和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高速弹丸发射装置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3629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