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智慧家庭控制系统和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234010.X | 申请日: | 2018-03-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8814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6 |
| 发明(设计)人: | 谢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特斯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5B15/02 | 分类号: | G05B15/02;G05B19/418;G06K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辰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9 | 代理人: | 刘广达 |
| 地址: | 100088 北京市西城***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电器 图像采集单元 家庭控制系统 图像识别单元 智能控制单元 个性化需求 人脸识别 发送控制指令 人体面部图像 数据存储单元 控制指令 采集 身份 申请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智慧家庭控制系统和方法,包括:智能电器、图像采集单元、图像识别单元、数据存储单元,和智能控制单元。所述智能电器和所述图像采集单元分布在所述智慧家庭的不同区域中。智能控制单元根据由图像采集单元采集到的人体面部图像并由图像识别单元识别出的人体身份向智能电器发送控制指令,使智能电器根据接收到的控制指令改变自身的当前状态,根据不同人体的个性化需求实现自动控制智能电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位于智慧家庭的不同区域中的不同人体的个性化需求。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智慧家庭控制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智慧家庭是家庭信息化的产物,利用计算机,嵌入式系统和通信网络技术,将各种家用设备通过家庭网络连在一起。在智慧家庭系统中,各种家庭设备可以在信息交互的基础上实现相互操作,相互协调和远程控制功能,但这种全方位的信息交互必须建立在网络环境的基础上,构建家庭网络是建立智慧家庭的前提条件。家庭网络是在家庭范围内,将电脑、家电、安全系统等相连接并接入互联网的一种新兴全IP网络形式,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特别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已成为新热点。家庭网络的无线化将是未来家庭网络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发展趋势的前提下,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家庭中所有家用电器的无线控制,将提高家庭生活的方便化、人性化和科技化。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智慧家庭,不能根据不同人体的个性化需求实现自动控制智能电器,因此不能满足位于家庭中不同区域中的不同人体的个性化需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智慧家庭控制系统和方法,来解决现有技术中智慧家庭不能根据不同人体的个性化需求实现自动控制智能电器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在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智慧家庭控制系统,包括:
智能电器,分布在所述智慧家庭的不同区域中,所述智能电器能够根据接收到的控制指令改变自身的当前状态;
图像采集单元,分布在所述智慧家庭的不同区域中,用于采集各区域中人体的面部图像;
图像识别单元,用于对所述面部图像进行识别,以确定所述面部图像对应的人体身份;
数据存储单元,用于录入和存储所述智慧家庭中的各人体身份对应的智能电器的控制参数;
智能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确定的人体身份从所述数据存储单元中获取所述控制参数,并根据所述控制参数向所述智能电器发送控制指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智能电器与所述智能控制单元无线连接,无线连接技术包括红外技术、2.4G无线技术、蓝牙技术或Zigbee技术中的至少一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图像识别单元用于从图像采集单元采集的人体面部图像中截取面部区域;基于面部器官位置,提取面部器官位置特征向量,并且与从预先录入的人体面部图像中提取的面部器官位置特征向量进行比对,如果匹配则识别为预先录入的人体面部图像所关联的所述人体身份;如果不匹配,则继续从图像采集单元采集的人体面部图像中提取面部区域图像纹理特征值,与从预先录入的人体面部图像中提取的面部区域图像纹理特征值进行比对,如果匹配则识别为预先录入的人体面部图像所关联的所述人体身份;如果不匹配,识别为未登记身份。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身份数据录入单元,所述身份数据录入单元用于获取人体的面部图像和人体身份信息,并将获取到的人体的面部图像和人体身份信息相关联,以建立所述人体的面部图像和所述人体身份信息的对应关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身份数据录入单元包括图像采集模块、身份数据接收模块和图像数据匹配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特斯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特斯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3401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