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固定安全带组件的顶盖后部支架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33820.3 | 申请日: | 2018-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939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1 |
发明(设计)人: | 陶轶群;周中祥;金明明;温战华;李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2/24 | 分类号: | B60R22/24;B62D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旭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67 | 代理人: | 瞿卫军;王莹 |
地址: | 法国*** | 国省代码: | 法国;F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顶盖后部 加强板 支架 支架本体 安全带组件 第一端 固定安全带 后排中间座椅 后排座椅 后横梁 纵梁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固定安全带组件的顶盖后部支架,其包括顶盖后部支架本体以及加强板;加强板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顶盖后部支架本体的后横梁固定,第二端与顶盖后部支架本体的两个侧纵梁之一固定,以将加强板固定到顶盖后部支架本体;第一端上设有第一安装部,第二端上设有第二安装部,通过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将安全带组件固定到加强板,从而固定到顶盖后部支架。该顶盖后部支架能够将后排中间座椅的安全带组件安装在顶盖后部区域中,从而适应相对位置更靠后的后排座椅,并且仅通过改变加强板的材料和厚度就可以改变顶盖后部支架的强度,从而更好地满足安装安全带组件的ECE‑R14标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固定安全带组件的顶盖后部支架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通常具有两排座椅,某些商务车甚至有三排或三排以上的座椅。除了最靠前的座椅外,其余的座椅一般统称为后排座椅。
通常有两座或两座以上后排座椅,对于靠近汽车侧门的两个座椅,其安全带组件的安装可以利用汽车C柱或侧板来实现,而对于后排座椅的中央座椅上的安全带组件则有不同的安装方式。
某些汽车可能在座椅后方设置座椅框架,以安装后排座椅的中央座椅的安全带组件。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具有座椅框架的部分车身的透视图。图2是在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中的座椅框架上安装有安全带组件的部分车身的透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由于座椅框架的强度足够大,座椅框架1上可以设有用于安装安全带组件的第一安装部2和第二安装部3,并且可以通过上述第一安装部2和第二安装部3将安全带组件4安装在座椅框架1上。
对于未配备有强度足够大的座椅框架的汽车而言,可选地,将安全带组件安装在汽车的顶盖上。图3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顶盖从车厢内部仰视的示意图。图4是在图3所示的现有技术中的顶盖上安装有安全带组件的仰视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的情况,由于在该情况中,待设置安全组件的位置距离天窗和顶盖之间的切割线很近,因此可以将安全带组件的第一安装部102设置在顶盖支架105、106处,以满足安装安全带组件所需的强度要求。以这样的方式,通过设置在顶盖支架105、106处的第一安装部102和第二安装部103来将安全带组件104安装在汽车顶盖的内侧上。
然而,如上所描述的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随着车身长度加大,后排座椅的中央座椅可能位于车厢中更靠后的位置,使得待设置的安全带组件的位置(更靠后)与顶盖支架之间的距离变得较大,导致用于安装安全带组件的安装部难以设置在顶盖支架处。因此,该安装部只能设置在更靠后的顶盖后部支架上,而顶盖后部支架的强度较低不能够满足安装安全带组件的要求。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强度高的用于固定安全带组件的顶盖后部支架,以解决现有的顶盖后部支架强度不足以安装安全带组件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强度高的顶盖后部支架的汽车,以解决现有的汽车中由于顶盖后部支架强度不足以安装安全带组件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固定安全带组件的顶盖后部支架,包括顶盖后部支架本体以及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顶盖后部支架本体的后横梁固定,所述第二端与所述顶盖后部支架本体的两个侧纵梁之一固定,以将加强板固定到所述顶盖后部支架本体;所述第一端上设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端上设有第二安装部,通过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将安全带组件固定到所述加强板,从而固定到所述顶盖后部支架。
优选地,所述第一端上设有卷收器支架,且所述第一安装部设置在所述卷收器支架上;所述第二端上设有D环固定板,且所述第二安装部设置在所述D环固定板。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卷收器支架固定在所述顶盖后部支架本体的后横梁的中点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338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