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熔融纺丝喷丝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33287.0 | 申请日: | 2018-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653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刘金水;李保六;张仕杰;谭弘瑞;易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东映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D4/02 | 分类号: | D01D4/02;D01D5/0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吝秀梅 |
地址: | 410000 湖南省长沙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熔融 纺丝 喷丝板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熔融纺丝喷丝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喷丝板包括螺丝区域、加热补偿区域、密封面区域和喷丝孔区域,螺丝区域位于中央,圆形喷丝板的喷丝孔区域被平均分成四块,且每一块喷丝孔区域四周有沟槽,沟槽内流经循环导热油或者填充加热器,沟槽设有导热油进出口或者加热器导线出入口,喷丝孔区域和加热补偿区域通过硬质密封面完全隔开。在熔融纺丝过程中,喷丝板主要由纺丝箱进行传热,循环导热油或者加热器提供少量的热补偿,本发明可以实现喷丝孔区域温度均匀性、减小丝径差异性,提高原丝的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熔融纺丝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热敏性物料熔融纺丝喷丝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背景
纺织业在中国是一个劳动密集程度高和对外依存度较大的产业,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解决社会就业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在纺织业中很多关键设备还严重依赖于国外,特别是特殊结构及超微孔的喷丝板设计加工完全依赖于进口。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发展,在喷丝板的设计、加工、制造、清理及管理等方面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但相关喷丝板设计思路、加工制造设备及产品对我国实行严格的封锁。经年来,我国虽在此领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在针对高精度、超微孔及热敏性物料纺丝的喷丝板的设计、加工和制造能力较弱。在熔融纺丝过程中,特别是高温纺丝,由于喷丝板一面与外界接触而与外界不停地发生热交换,造成喷丝板板面具有较大的温度梯度,从而流经不同位置喷丝孔的热敏性物料粘度不一致,导致得到的纤维原丝直径差异性大,断丝率较高,造成原丝的品质较差,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所用熔融纺丝喷丝板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方法简单的熔融纺丝喷丝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设计方案是:
一种熔融纺丝喷丝板装置,喷丝板装置的截面为圆形喷丝板,圆形喷丝板由螺丝区域、加热补偿区域、密封面区域和喷丝孔区域组成,圆形喷丝板中央为螺丝区域,圆形喷丝板的喷丝孔区域呈同心圆环形,均匀分布在圆形喷丝板的外圆周,所述圆形喷丝板的喷丝孔区域被平均分成四块,且每一块喷丝孔四周有沟槽,沟槽内通入循环导热油或者填充加热器,沟槽设有导热油进出口或者加热器导线出入口,喷丝孔区域和加热补偿区域通过密封面完全隔开。在熔融纺丝过程中,喷丝板主要由纺丝箱进行传热,循环导热油或者加热器提供少量的热补偿。
圆形喷丝板的喷丝孔区域呈同心圆环形,均匀分布在圆形喷丝板的外圆周,并由沟槽分成四块,喷丝孔区域由多个排列的喷丝孔组成,每块喷丝孔区域的外侧沟槽为加热补偿区,加热补偿区的沟槽内通入循环导热油或者填充加热器,沟槽设有导热油进出口或者加热器导线出入口,喷丝孔区域和加热补偿区域通过硬质密封面完全隔开。
本发明所述加热补偿区域为循环导热油或者填充加热器区域,且与喷丝孔区域完全隔开。
本发明所述的密封面区域为硬质密封。
采用本发明设计的熔融纺丝喷丝板的使用方法,对软化点为280~300℃的热敏性萘系合成中间相沥青进行熔融纺丝。将所述的喷丝板与纺丝箱体进行连接,待纺丝箱的温度达到设定温度330~350℃后并保温2~3h后,开启高温循环导热油,导热油的流量为4~6L/min,温度为330℃,通过远红外温度测试喷丝孔区域,当喷丝板板面温度达到设定温度的±1℃时开始纺丝。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从喷丝板出来,经上油、集束、牵伸、收卷后,即可得到连续高品质的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原丝。使用上述喷丝板进行中间相沥青的熔融纺丝,断丝率可控制在0.2%以内,且纤维原丝的直径为(12~15)μm。
本发明相比现有喷丝板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东映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南东映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332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