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容器单元框架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231285.8 | 申请日: | 2018-03-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929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 发明(设计)人: | 郭文泉;刘海飞;周俊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思源电力电容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G2/04 | 分类号: | H01G2/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 地址: | 201108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容器 单元 框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容器单元框架,包括竖向支撑结构,用以对电容器单元框架沿高度方向进行受力支撑;底部支撑结构和顶部支撑结构,用以对电容器单元框架沿水平方向进行稳定性支撑;电容器单元容置结构,用以放置电容器单元;底部支撑结构固连于竖向支撑结构的底端;顶部支撑结构固连于竖向支撑结构的顶端;竖向支撑结构、底部支撑结构以及顶部支撑结构形成电容器单元框架的框体;电容器单元容置结构安装于框体的内部以及外侧部。本发明提供的电容器单元框架在装上电容器单元后,整个框架除顶部支撑结构和底部支撑结构外其余部分都被内置在电容器单元组件里面,不仅增加了元件对集合式箱壳的绝缘距离,而且还可以缩小集合式箱壳的整体尺寸。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容器安装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容器单元框架。
背景技术
集合式电容器单元制作好后,需将单元安装到框架上,目前行业内集合式单元框架都是采用将单元内置在框架内部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使得单元框架生产成本高,制作复杂,而且为了保证框架与集合式箱壳间的绝缘距离,需制造更大的集合式箱壳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容器单元框架,其在装上电容器单元后,整个框架除顶部支撑结构和底部支撑结构外其余部分都被内置在电容器单元组件里面,不仅增加了元件对集合式箱壳的绝缘距离,而且还可以缩小集合式箱壳的整体尺寸。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容器单元框架,包括:
竖向支撑结构,用以对所述电容器单元框架沿高度方向进行受力支撑;
底部支撑结构和顶部支撑结构,用以对所述电容器单元框架沿水平方向进行稳定性支撑;
以及,
电容器单元容置结构,用以放置所述电容器单元;
其中,
所述底部支撑结构固连于所述竖向支撑结构的底端;所述顶部支撑结构固连于所述竖向支撑结构的顶端;所述竖向支撑结构、底部支撑结构以及顶部支撑结构形成所述电容器单元框架的框体;
所述电容器单元容置结构安装于所述框体的内部以及外侧部。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竖向支撑结构包括沿高度方向设置的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第三支柱以及第四支柱;
所述底部支撑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柱和所述第二支柱底端的第一纵向底梁,连接在所述第三支柱和所述第四支柱底端的第二纵向底梁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柱和所述第四支柱底端的第一横向底梁,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柱和所述第三支柱底端的第二横向底梁;
所述顶部支撑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柱和所述第二支柱顶端的第一纵向顶梁,连接在所述第三支柱和所述第四支柱顶端的第二纵向顶梁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柱和所述第四支柱顶端的第一横向顶梁,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柱和所述第三支柱顶端的第二横向顶梁;
所述电容器单元容置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柱和所述第二支柱之间的若干第一纵向支撑梁,连接在所述第三支柱和所述第四支柱之间的若干第二纵向支撑梁;
所述第一纵向底梁、第二纵向底梁、第一纵向支撑梁、第二纵向支撑梁、第一纵向顶梁以及第二纵向顶梁的两端均延长于所连接的支柱外侧;
其中,
所述电容器单元安装在所述第一纵向支撑梁以及所述第二纵向支撑梁上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一纵向底梁以及所述第二纵向底梁上。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电容器单元容置结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柱和所述第四支柱之间的若干第一横向支撑梁,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柱和所述第三支柱之间的若干第二横向支撑梁,用以增强所述电容器单元框架的横向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思源电力电容器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思源电力电容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3128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直流变频电容
- 下一篇:一种耐中高压多层瓷介电容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