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食用百合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28737.7 | 申请日: | 2018-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960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7 |
发明(设计)人: | 欧巧明;厚毅清;罗俊杰;刘新星;李忠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Q1/6858 |
代理公司: | 兰州锦知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2204 | 代理人: | 勾昌羽 |
地址: | 7300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食用 百合 种质 资源 分子 鉴别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生物检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物种分子标记鉴定,具体是一种食用百合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别方法。本发明鉴别能力强,鉴定过程简单,鉴定结果可靠的特点,首先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确定引物PCR产物的稳定性及其最佳退火温度,其次,利用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获得该引物PCR产物的清晰电泳图谱,最后,详尽分析电泳图谱,汇总引物的多态信息并标记特征位点。根据引物信息进行评估和选择,可对参试物种进行遗传图谱构建、多样性评价和种质鉴定等多项遗传分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检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物种分子标记鉴定,具体是一种食用百合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别方法。
背景技术
食用百合是野生百合经过多年驯化、品种筛选以及人工栽培后,获得可食用的百合品种,其药食两用的特点,使其成为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目前,国内可食用的百合品种约有10种,其中栽培面积大,商品化程度高,市面上热销的食用百合品种分为:兰州百合、龙牙百合、宜兴百合(卷丹)和岷江百合。食用百合生长成为商品,需在田间生长需要3-7年,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已经出现商家混淆品种的现象。此外,百合食品加工趋向的多元化,百合干,百合粉等诸多形态的商品出现,以往通过外形、味道鉴别的方法已经不能胜任,例如宜兴百合(卷丹)的干状物为国家指定中药材,而兰州百合和龙牙百合的干状物在外形上与宜兴百合(卷丹)的干状物基本相同,难以辨别,虽然国家药典规定了宜兴百合(卷丹)的鉴别方法,但该方法存在一定缺陷,不能鉴别混样。鉴于目前食用百合市场存在的现状,对我国主要食用百合品种进行分子标识,解决食用百合商品中违规互掺难以鉴别的技术问题,符合现代食品安全策略,对维护食用百合市场秩序和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了一种食用百合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别方法,该方法可对主要食用百合品种进行分子标识和鉴别,可鉴定微量痕迹,尤其适用于鉴定混合样本。此外,该方法使用分子实验的基础仪器,检测结果准确,是一种简单、可靠的分子鉴别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法为:
一种百合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提取百合待测样品DNA;
b、以百合待测样品DNA为模板,利用特定引物进行PCR扩增,特定引物F为TAAGTATGTCCAGCCCGGAG,R为GTGGGTCCCTTCAGGGTTT;
c、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PCR产物进行显现,形成电泳图谱;
d、电泳结果用凝胶成像仪观察、拍照、记录与分析,识别电泳图谱中的特异性条带,鉴别百合种质。
所述步骤a中百合采用试剂盒提取,取百合样本置于研钵中,加入液氮研磨成粉状组织,粉状组织装于离心管中,按照DNA提取试剂盒提供的试剂及步骤进行基因组提取,最终获得的基因组用双蒸水ddH2O溶解,置于-25℃环境中进行保存。
所述步骤b中PCR扩增为: 2×Taq PCR Master Mix 10μL、引物1.6μL、百合待测样品DNA模板1.0μL,去离子水6.0μL。
所述步骤b中PCR扩增步骤: 94℃预变性5min,进行循环反应94℃变性45s、57℃退火45s、72℃延伸反应1min,反复35个循环,在72℃延伸10min。
所述步骤a中待测样品DNA模板为百合鲜样、百合干或百合粉。
所述步骤c中用TBE缓冲液配置质量浓度8%的聚丙烯酰胺凝胶, PCR 扩增产物点样8μL,以DNA Marker DL500做分子量标记,电压180-220V,电泳处理时间60-9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287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